[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清道光十九年(1839)被迫辞官、南归江浙和后来北上接家属的旅途中陆续写成的,共315首,这是其中的第125首,传诵最广。
在这首诗下,作者有个自注:“过镇江,见赛(抬出神像祭拜)玉皇及风神、雷神者,”“道士乞撰青词(道教斋醮仪式上献给天神的奏章表文。因照例用朱笔写在青藤纸上,故称青词)。”这一自注有助于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特别有助于了解本诗所用的某些词语。
首句“九州”用古代中国划分为九个大行政区的传统说法,代指整个国家。“风雷”,字面上指当时正在祭祀的风神和雷神,实际上指疾风迅雷般的社会改革。
次句“万马齐喑”比喻死气沉沉的局面。喑,哑。清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皇权专制发展到了顶峰。“乾纲独断”,也就是不许和皇帝有不同的意见简直成为它的国策。它在多次大兴文字狱、用屠杀流放等残酷手段来钳制人们的思想的同时,通过降级革职、论资升迁这两手,训练出一大批守法畏罪、谨小慎微的官吏。
对于这种统治术,龚自珍曾作过精辟的剖析:“凡满洲、汉人之仕宦者,大抵由其始宦之日,凡三十五年而至一品,极速亦三十年。贤智者终不得越(破格升迁),而愚不肖者亦得以驯而到。此今日用人论资格之大略也。”在这种论资格用人的制度下,“其资浅者曰:‘我积俸以俟(等待),安静以守格,虽有迟疾,苟过中寿(约六十岁),亦冀终得尚书、侍郎。奈何资格未至,哓哓然以自丧其官为?’其资深者曰:‘我既积俸以俟之,安静以守之,久久而危致乎是(好不容易才达到这样高的职位),奈何忘其积累之苦,而哓哓然以自负其岁月为?’”“此士大夫所以尽奄然(死气沉沉的样子)而无有生气者也。”(《明良论三》)这不正是一幅形象生动的“万马齐喑”图么?可以说,万马齐喑正是清廷长期统治的结果,也是清廷一贯追求的目标。
但是,写作这首诗的1839年已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一年,下距金田起义只有12年,距离辛亥革命也只有72年,清王朝已经腐朽不堪,险象环生了。虽然最高统治集团仍将万马齐喑看作皇图永固的吉兆,自喜得计,而龚自珍作为敏感的思想家,是再也忍不住了。他以冲决罗网的精神,发出了“究可哀”的吼声。
为了挽救颓局,龚自珍在诗中响亮地提出了自己的请求:“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天公”,字面上指当时正在祭祀的玉皇,实际上指清朝的皇帝。由于家庭教育、阶级出身,特别是所处时代的限制,龚自珍不能像几十年后的革命党人那样高举推翻封建王朝的大旗,这点既不必为贤者讳,也不应苛求于前人。
重要的是,龚自珍在诗中提出了和清王朝历代恪守的截然对立的人才观:不拘一格。
呼唤风雷,破除成格,这在当时是惊世骇俗的狂言。但这绝不是龚自珍一时兴起,而是他多年潜心思考找到的救国丹方。早在《乙丙之际着议第七》中,龚自珍就希望清廷“自(主动)改革”;在《上大学士书》中,他更大胆宣称:“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并强调指出:“所恃者,人才必不绝于世而已。”可惜写作这首诗后两年,龚自珍即暴死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如何以风雷的气势进行“自改革”,如何“不拘一格”地培养选用人才,这些课题就只能留给后来者去完成了。
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国家要富强,就要勇于进行改革;而改革呼唤倡导者、组织者和参加者,就要积极培养和大胆使用各种各样的人才。龚自珍的这一认识是经受住了历史检验的。这首诗在1958年被毛主席引用,至今传诵不衰,都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上一篇:《嵇中散·[南北朝]颜延之》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己亥杂诗(二三一)·[清]龚自珍》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