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陶渊明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本诗虚拟作者少壮时远游而未得知己,表现出他对高尚道德和理想的炽热追求以及在黑暗现实面前碰壁后的失望、怅惘、落寞、怨愤。笔法与基调神似于屈原的《离骚》。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年轻身强志壮性刚情烈,持剑独自远出行游。考陶渊明生平,年轻时虽曾外出任职,但并无千里行游之记载。故这里的“行游”意同屈原的“上下求索”,是虚拟的说法,比喻对理想的求索。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张掖”位于今甘肃省,“幽州”在今河北省,相距千里,故诗人说:谁说我跑得近呢?我经历了从长掖到幽州的漫漫长途,跋涉了千里。强调行游之远,比喻追求之艰辛与迫切。
“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行游路上,饿了吃的是古时伯夷归隐所采食过的首阳山的薇菜,渴了,喝的是当年荆轲从容赴义、慷慨悲歌过的“萧萧易水”的清流。沈德潜《古诗源》批道:“‘首阳’‘易水”托意显然”。案《宋书陶潜传》,“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曾祖陶侃,为晋大司马——引者案),耻复屈身后代。自高祖王业渐隆,不复肯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晋安帝年号——引者)以前则书晋氏年号,自永初(宋武帝刘裕称帝的年号——引者案)以来,唯云甲子而已。”沈德潜显然秉承宋书作者(梁沈约编撰)之意,认为“首阳”“易水”托意表达诗人对晋朝的忠节。但从陶渊明在晋朝屡任薄职而几度因“不堪吏职”而解绶归田的情况来看,诗人的“首阳薇”托意的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骨气;“易水流”歌颂的是荆轲那诛暴扶弱、视死如归的忠烈之情。这两句诗集中反映了诗人所追求的道德理想“节”与“义”。读此二句令人很自然地联想起屈原的“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歌唱。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尽管行游千里却找不到知己,而只有古人留下的丘坟山川。“相知人”,自然承上而来,显然作者认为只有像伯夷荆轲那样高节尚义之士才是知己,但他们已“人去丘山高”,徒留下“首阳”“易水”令人伤怀。
“古时丘”,又水到渠成地带出下二句:“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伯牙”是古时善鼓琴的高士,惟钟子期知音。子期死,伯牙不复鼓琴。庄周“以世浊,不可与庄语”,惟与惠施是旗鼓相当的论辩对手。惠施死后,庄周哀叹“吾失其质(靶子)”不再发高议。现在伯牙与庄周那样只为知己而发的高人只留下坟丘了。作者以伯牙庄周自况,与他们同一怀抱,感受着“曲高和寡”、“知音少,弦断有谁听”的寂寞。作者又以伯牙庄周自哀,与他们相比,他们毕竟曾经得到过知己的赏识,而自己却是永久的孤独,得不到“相知人”。
“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既然像伯牙庄周这样的高士再也不会有了,我远游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呢?作者下笔“壮且厉”,收笔时却转为悲抑之语,潜气内转,郁勃古朴,意味自长。
全诗以虚拟与象征的手法,抒发“高情不为世人赏”的孤愤幽怨,牢骚不平。读此诗,我们在倾慕诗人高洁的情怀、崇高的追求的同时,不能不领略到“曲高和寡”的悲辛。无论哪个时代,追求的超凡脱俗,就越要感受到无人理解的寂寞。所以有人说,太凡伟人都是孤独的。这话就某种意义来说可谓知言。从伯牙、庄周到陶渊明,都体味过这种孤独。泛而言之,要探索真理、主持正义、追求理想、保持自己的人格尊严,都要有“自甘寂寞”的勇气。
上一篇:《把酒问月·[唐]李白》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拟古·[清]蒲松龄》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