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甫
漆有用而割,膏以明自煎。
兰摧白露下,桂折秋风前。
府中罗旧尹,沙道尚依然。
赫赫萧京兆,今为时所怜。
箫京兆,即箫炅,杜甫的朋友,做过京兆尹,天宝八年(749)遭杨国忠诬奏谴逐,被贬为汝阴太守。杜甫无力相救,写诗遣怀。
首四句起兴。漆树因其有用而遭刀割,油膏因能照明而被火煎。白露下时,兰花吐芳,因之被摘;秋风起后,桂花飘香,所以被折。杜甫借用庄子“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原意,说明盛衰无常,才智难恃的道理。倘使漆不可用,膏不能明,兰无清香,桂无芳芬,则它们就都可以幸免于难,用不着受割焚摧折之苦了。同样的道理,萧炅因才遭忌,才落得个如此下场。后四句记事述怀。“府中罗旧尹”,“府”指相府,唐京兆尹多为宰相私人,如萧炅,鲜于仲通等都是,故说从相府中接连搜罗当京兆尹的人才,说明宰相器重,红极一时。“沙道”见于《大唐传》:“天宝三载,因萧京兆奏,于要路筑甬道,载沙实之,属于朝堂。”此二句是记叙当年之盛,“赫赫”之貌。“尚依然”则承上启下,过渡到“今”。最后两句以对照手法,虚写萧炅今时之衰,进一步突出了才智难恃、盛衰无常的道理,暗中表现出对杨国忠凭个人一时的好恶来臧否陟迁、左右他人命运的专横行径的不满和对身不由己、因才遭折、难尽其才的萧炅的同情。
庄子说“山木自寇”,“膏火自煎”,意在说明事物往往因自身的原因而招来祸患,故而无才无德、无为清静方为全身之道,其着眼点在“自”字上,思想倾向是消极的。杜甫虽然沿用了庄子的原意,但他更重在说明祸患是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是由外力施加的结果,其着眼点在谴责横施暴虐、暴殄人才的恶行,这就赋于诗作以积极的思想意义。
这首诗也告诉了我们一个用人的道理。人才可用与否的客观标准,是看其是否有真才实学。但杨国忠并不是这样干的。虽然萧炅确有真才实学,在任上政绩不错,也做了修筑沙道等便民实事,但杨当初用他,不是因为他的才,而是因为他在“府中”的缘故。最后诬陷他贪赃枉法,不是因为他才不称职,恰恰是由于他显露了太多的才华,而又日益难以驾驭的原因,即已被排除在“府中”之外。可见,杨国忠坚持的是“任人唯亲”,顺我者昌,逆我者亡。唐王朝的兴衰,固然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用人的得失方面。唐太宗李世民坚持“任人唯贤”,重用魏征等一批能人,才有中国历史上熠熠发光的“贞观之治”。玄宗即位后,诏告天下,“广开才路”,励精图治,也曾一度带来“开元之治”的曙光。但他从开元十三年东封泰山后,感到大业已成,志满意得,开元二十四年罢去张九龄,任李林甫为相,更是不理朝政,骄奢淫逸,又大量任用外戚内眷,致使国势日下,一蹶不振,导致安史乱作,生灵涂炭。这个惨痛的历史教训,是永远值得记取的。
借物托兴是此诗的一大特点,且形象鲜明,喻理深透,言简意赅,内涵甚丰。运用对照手法,是此诗的另一特点。昔日“赫赫”京兆,今为时人所怜,不直接述写萧炅今日的落魄境况,却从时人的反应落笔,令人尽情设想萧炅此时的凄惨状况,而又表现出对他的莫大同情,增强了诗作的感染力和批判性,虽虚益实,舍形似而得神似,深耐玩味。
上一篇:《送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还上国·[南北朝]谢朓》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酌酒与裴迪·[唐]王维》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