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端
弱冠家庐岳,从师岁月深。
翻同老夫见,殊寡少年心。
及此时方晏,因之名亦沉。
趋途非要路,避事乐空林。
素业在山下,青泉当树荫。
交游有凋丧,离别代追寻。
向秀初闻笛,钟期久罢琴。
残愁犹满貌,余泪可沾襟。
勿以朱颜好,而忘白发侵。
终期入灵洞,相与炼黄金。
李端,大历十才子之一,生卒年均不详。史记,小时居庐山,依皎然读书。入京师,颇有诗名。大历五年(770)登第,授秘书省校书郎,以清羸多病,辞官居终南山,未几,又起为杭州司马,厌谍诉敲扑,又辞去。玩《长安书事寄卢纶》诗意,当是“起为杭州司马”发表前后,居长安时作。诗人因厌倦尘事、怀念山林,故向友人卢纶倾吐衷曲。这首诗所以引人注目,在于在揭示归隐题旨的过程中,接触到了人事代谢、生命短暂的启人思索的哲理命题。
作品从诗人的生活经历及人生感受引出题旨。首四句是早年生活的回顾。一、二句所记与史相合。“翻同老夫见,殊寡少年心”写匡庐隐读生涯使自己的心态产生了根本的变化,虽值盛年,但识见类同阅历丰富的老人,而无一般“少年”急功近利的心怀。这几句为后面揭示的归隐思想张本,表明其识见渊源有自。“及此”以下六句,承上进一步演申。“及此时方晏,因之名亦沉”,晏,晚也,两句言诗人长期隐居,现年事渐高,声名也因此湮没无闻。“趋途非要路,避事乐空林”,谓自己平生不喜奔走权门,厌倦世事,以隐遁山林为乐。“非”“乐”对比,将对攀附权贵的厌恶、对现实的不满情绪显露无遗。这是引发作者归隐思想的社会原因。“素业在山下,清泉当树荫,”山,即终南山,素业,当为辞校书郎后隐终南山时所建。两句言昔日隐居时营造的幽雅闲静的别墅还在风光秀丽的终南山下,进一步申言自己志趣所在。以上从生活经历和社会因素两方面揭示诗人萌发归隐思想的因由。“交游”以下八句则通过对人事代谢的审思进一步披示归隐山林的深层动因。“交游有凋丧,离别代追寻。”诗人从有的朋友已离开人世,想到生离死别自古皆然,代不能免,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向秀初闻笛,钟期久罢琴。”向秀闻笛而念嵇康、吕安,作《思旧赋》;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是两个用作念亡友的典故。诗连用二典,又接以“残愁犹满貌,余泪可沾襟”的悲叹、见出诗人迭闻凶讯,一直处在悲悼亡友的刺激和痛苦之中,人事代谢的感觉不断强化。这种悲苦的心态背景引发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勿以朱颜好,而忘白发侵。”意谓应该牢记岁月无情,不要因为自己正当青春盛年,而忘了白发很快就会布满双鬓的严峻事实。正因为生命短暂,所以不应该纠结于尘世的蝇营狗苟,而应把珍贵的生命投入到啸傲林泉的高洁生活中去。结尾宣言自己将隐遁名山胜府,追随前代高士,学道炼丹。李端晚年移家衡山,自号衡岳老人,弹琴读易,啸遨以终,的确遂了平生之愿。
这首诗从早年生活发脉,层层逼进,揭出退隐思想产生的由来及其意义,深曲沉郁,寄慨遥深。但总的来说,作者把归隐作为理想生活方式却是消极的,表现出封建士大夫的严重局限。
如果摒弃作品的消极因素,李端从人事代谢体会到“勿以朱颜好,而忘白发侵”仍有着积极的启谛意义,它告诫人们应珍惜时间,珍惜青春,不要糊涂度日,即“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上一篇:《金陵怀古·[宋]王安石》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长歌行·[汉]《乐府》》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