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吕本中
万事多翻覆,萧兰不辨真。
汝为误国贼,我作破家人。
求饱羹无糁,浇愁爵有尘。
往来梁上燕,相顾却情亲。
诗题中“兵乱”,即指靖康之变。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占汴京,翌年春虏徽、钦二宗北去,北宋灭亡。吕本中这组诗就是反映这次大动荡后的宋朝景象的,诗中表现了满腔亡国之恨和切肤之痛,表现了一个爱国志士对昏庸无能的统治者的无畏的控诉,和对祸国殃民的卖国贼的切齿痛恨。这里录的是组诗第二首。
这首诗写作者在大乱之后回到遭劫掠的汴梁的情景。面对眼前一派破败的景象,诗人禁不住要痛骂误国害民的卖国贼。如今,国已破,家已亡,往日美丽繁华的诺大故都竟无半点聊以容身的清净之地。饥餐渴饮,食不饱腹,酒不浇愁,怎样才能使这颗已与家园俱裂的心得到慰藉呢?那只顾相携寻欢作乐的梁上之燕,难道竟能无知无痛,全不知这国耻尚未雪、国贼尚未除?这里,诗人痛心疾首,化用刘禹锡《乌衣巷》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以梁上燕暗指那些麻木不仁的贵族豪门,指斥他们在创痕累累的亡国之都仍能终日骄奢淫逸,享乐如旧的丑态。
然而,痛定思痛,诗人深知:那漠然无知的“梁上之燕”,充其量不过是大千世界的粒粒纤尘,而掌握国家、人民生杀存亡之机的,是一国之君,一朝之臣,他们的无知才是真可痛心、真正不可饶恕的!误国之贼固然可恨、破家之人固然可悲、风餐露宿固然不幸、梁燕无知固然可怜……万千怨恨,只恨那些贤愚不辨、忠奸不分的一朝君臣!作者将这两句诗置于句首,一箭中的,一针见血,毫不留情地揭示了这场劫难的根由。句中“萧兰”之喻,始于屈原。正如王逸在《楚辞章句》中所言:“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 。”屈子诗中常有兰蕙椒桂比配君子,萧艾粪壤以喻小人。吕本中这里,以与当年的屈原一样的胆魄,将犀利的锋芒指向最高统治者了。由屈子到吕氏,万代翻覆,多少劫难,无不是因为“萧兰不辨”!诗人从现实的沉痛教训中,抽绎出一个普遍性的规律:天下万事,浮沉成败,多在真伪之辨。虽然,作者对历史的总结未免失之偏颇,但他毕竟是在深入地剖析历史、现实的基础上得出的,故仅就此一端而言,终不失其深刻的认识价值。
既使数百年后的今天,真伪之辨、萧兰之分,不也仍是处理各类关系时不可不慎的吗?小自立身行事,大至治国安邦,如果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往往或招致个人的悲剧,或导致沉痛深巨的国家民族之危。
上一篇:《八月十六日玩月·[宋]孔平仲》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再次韵寄子由(其二)·[宋]黄庭坚》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