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赵师秀
中夜清寒入缊袍,一杯山茗当香醪。
鸟飞竹叶霜初下,人立梅花月正高。
无欲自然心似水,有营何止事如毛。
春来拟约潇闲伴,重上天台看海涛。
赵师秀(1170—1220),字紫芝,亦作灵芝,又字灵秀,号天乐,宋太祖八世孙。原籍开封,后迁居永嘉(今浙江温州)。绍熙元年(1190)进士,曾任上元县主簿,高安推官等。与徐玑、徐照、翁卷并称“永嘉四灵”,赵为其中成就最高者。有《清苑斋集》。
这是诗人登天台山时的赠友诗。天台山在浙东,系涌江、曹娥江和灵江的分水岭,多悬崖、峭壁、飞瀑等名胜。隋代敕建的国清寺,为佛教天台宗(法华宗)的发源地。此诗的主旨“无欲自然心似水,有营何止事如毛”,正是天台宗所谓“空、假、中”三谛圆融并止观双运修行法的通俗表白。诗人与友朋深秋登山,以茶代酒,谈诗论禅,观竹赏梅。虽衣着粗陋,寒气侵骨,却乐而忘返,中夜不辍。谈笑声惊起宿鸟,倍增雅兴;清辉中人梅相映,尤显高洁。诗人游兴犹未足,相约来春再上山看海,酣畅淋漓地写出了“潇闲”之态之乐。一无所求则心平如水,潇闲自在;有所营谋则百事缠身,难以安心。这是诗人清闲安贫生活的真实写照,亦清楚地表明了他的“出世”观念。
对“欲”,我们应作具体分析。“欲”是行为的目的及驱动力。所谓“修成正果”就是一种欲望,鼓吹“无欲”的宗教的虚伪性于此可见一斑。从诗中来看,诗人的思想是佛与道的混杂物,有较大的局限性。月夜赏梅,品茗清谈,登山观海,都是“欲”的表现。诗作表现出哲学上的某种迷乱。但排除其唯心主义的消极影响,诗也是颇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的。
诗中的“欲”,其内涵只能界定为追名逐利。如此,则“心似水”就不等于对民瘼国难无动于衷。诗人在那样的社会里无法倾其所学,报效家国,有感于小人专权,物欲横流,不愿混杂其间,同流合污,只能独善其身,出污泥而不染。其梅竹之节,莲荷之志,令人称颂。这也许正是诗人本意之所在。“事如毛”则表明了对利禄之徒蝇营狗苟,损人利己行为的厌恶和嘲弄,并非是对兼济天下,安邦定国的种种作为的否定,“无为”是社会不让其有所作为的结果,非作者不愿为也。愈写出出世之乐,愈表明了对社会现状的不平不满,愈从深层表露出不能积极用世,以畅其志的苦痛。
此诗以白描手法记景状物,栩栩如生,尤以“鸟飞竹叶”二句为佳。深夜鸟飞,必受惊扰,则诗友清谈,欢声笑语,鸟声人声,尽入耳底,传达出当时的欢快气氛,逼真动人;朗月映梅,态有余妍,读者亦似可听到众人的赞叹之声,不绝于耳。它如从“看海涛”中,传来了海浪欢快的喧闹声,这种以静写动,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的表现手法,给人以极大的审美愉悦。
上一篇:《听谗诗·[宋]无名氏》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命学士讲书(节选)·[南朝]谢灵运》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