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舜钦
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急桨,撇浪载鲈还。落日暴风雨,归路绕汀湾。
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壮年何事憔悴,华发改朱颜?拟借寒潭垂钓,又恐鸥鸟相猜,不肯傍青纶。刺棹穿芦荻,无语看波澜。
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作者因位卑“上疏论朝廷大事”,侵触权贵,罢居苏州。此词即居苏州沧浪亭读书明志,“发其愤懑于歌诗”之作。(欧阳修《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作者被罢后,一度情绪低落消沉,幽怨苦闷,有急流勇退避祸全身的思想,想到忧谗畏讥泛舟而去的范蠡和见秋风而思归隐的张翰,黯然心绪与填此词时实景中的“落日”形象取得联系。“丈夫志,当景盛。耻疏闲”三短句在此基础上出现,犹拨云驱雾,朗照当空,词的内在音质产生了低八度向高八度的变调,词人暗漠情绪一变而为昂奋,退避的心理也转化成无畏的情绪,精神面貌呈升华状态,接近了美学上的崇高境界。升华也可理解为一种情感的回环与对“大丈夫”之理的反省,即扬弃被罢免的沮颓,恢复到落地铮铮、宁折不弯、堂堂磊落的大丈夫气魄,往日参加朝中政治斗争的“敢道人之所难言”的胆识意志重新挺立起来,不为挫折失败所左右,“壮士灰心不丈夫”(马臻《前结交行》)的韧性力量,振作激扬,鼓宕起飚飚雄风。然而这仅仅是前提与起点,仅仅抛去被黜的灰暗心态,对“丈夫”之理有了初步的“自意识”;到了“当景盛”句,才以喻象化方式正面铺开“丈夫志”的深层内容。古制,年满十八,列入丈夫。丈夫含时岁因素。作者被罢时,年三十六,春秋正富,在人生行程中,最像当空普照的“昱日”,故词人联想出“景盛”的壮观。《说文》“景,日光也。”盛,盈满旺盛之义,《礼记·月令》注:“盛,元气广大时。”景盛,即光辉四射、焰热正烈的“昱日”。它代表最鼎盛、最关键、最值得发挥作为的时刻。稍有弛纵,即偏斜下落,呈西坠之象。因此,作者带着紧迫与珍惜心理,蓄积起壮年奋起、毋须犹疑,趁“盛”而行、有所作为的理性意志。这是他对人生价值、人生使命、生命哲理的正确理解,以及被罢特定情况下的又一次选择。这种选择与理解体现了封建士大崇高阳刚意味的美学操素与人生追求。循此以行即符合一种人生审美旨趣,即“在理”,即“荣光”与“美”;否则,疏懈堕落,求闲散置,弃世逍遥,有背于“丈夫”之理,即为人所“耻”。耻,蔑弃嗤笑,是一种对“丑”的评价。两种人生轨辙及其相应的价值与评价,在节奏紧促的三言短中表现得简洁明了。需要特作说明的是,这里的“耻疏闲”,不仅仅说理,也含自责与苦衷。史载,作者居苏州时,因是朝廷免职的“罪人”,一些人想通过与之接触抓把柄,落石下井。他只好断绝交游,“闭户不敢与相见,如避兵寇”。在沧浪亭中,终日“心随鱼鸟闲”,“恐鸥鸟相猜”,借寒潭垂钓,消磨时光,聊以排遣。这种不得不投闲避祸的心理,是作者“自耻”并不得不忍“耻”而为的具体内容。
上一篇:《水西亭夜坐·[清]袁枚》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水调歌头·送太守王秉·[宋]辛弃疾》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