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陆游
江头渔家结茅庐,青山当门画不如。
江烟淡淡雨疏疏,老翁破浪行捕鱼。
恨渠生来不读书,江山如此一句无。
我亦衰迟惭笔力,共对江山三叹息。
陆游一生写过许多描写农村风光、田园生活的诗,普通的村翁、渔人、农民、纤夫、樵夫都曾出现他的笔下,其中单是题为《渔翁》的诗就有三首。《渔翁》绝句两首是写渔家的生活与劳动,而这首《渔翁》七律,是借写渔翁而抒发感慨,其中“恨渠生来不读书,江山如此一句无”的诗句,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即人生在世,求知为先。要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又要把实践上升到理论,这样,才能做到主客观的统一,才能更加有效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渔翁》诗一开头就勾勒了一幅江岸水墨画。远处青山依稀,江上烟雨潇潇;青山如画,疏淡有致。渔翁就住在这如画的江边,就行驶在这如画的江上,可是因为没有文化,不能对秀丽如画的山水加以描绘和歌颂。不仅如此,在美丽的大自然面前,“不能三日无诗”的老诗人也感到自己的才思锐减,只好和渔翁一起,发出无可奈何的叹息。在封建社会里,生活在社会下层的渔翁没有受教育的机会,“生来不读书”是客观存在,也是情有可原的。因此,“恨渠生来不读书”只是虚晃一枪,诗人主要是抒发“江山如此一句无”的缺憾。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窘态:当自己面对壮丽的山河、宏伟的建筑、巧夺天工的艺术品或某种引起极大兴趣的事物,想把自己心中的感受、想法写出来时,却感到才思迟滞,笔力枯涩,甚至连一句赞叹的话也说不出来,最终只能是搁笔不写。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神思方运,万涂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这里说的就是这种辞不达意,“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的情况。陆游的“江山如此一句无”的感慨,说的也是这种审美主客体之间的阻滞。审美客体的再现需要丰富的阅历、美学意识以及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作家的知识和艺术才能往往决定其对美的捕捉以及对自然的表现力。因此,只有培养和提高人们的文艺创作和欣赏的水平,才能涌现出更多更新的艺术创作,才能表现更好的自然美、风光美,这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另一方面,大自然的风光,大自然的美陶冶了前人的审美情趣,前人的艺术活动创造保留了大自然的美。多少名胜古迹、山水风光,得艺术家的如椽大笔而长留人间,甚至这一景观不复存在了,却仍能在艺术作品中得到再现和永生,这又是一个由实践上升为理论的过程。艺术创作正是在这样的反复实践中得以发展和升华。“江山如此一句无”的缺憾只能在不断丰富知识,不断进行创作实践的过程中才能解决。可见文化、知识、精神文明在人类的生产活动中,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泰戈尔说:“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辉”,尽管陆游不是从哲学上阐明这一理论,但已从渔翁这一艺术形象的塑造中揭示了同样的道理。
上一篇:《渔歌子·方契理·[唐]吕岩》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游园不值·[宋]叶绍翁》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