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邓汉仪
楚宫慵扫黛眉新,只自无言对暮春。
千古艰难唯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息夫人庙,在湖北汉阳县北桃花洞。息夫人,又称息妫,后人又称桃花夫人。春秋时一小国息国君主之妻。楚灭息,息夫人被俘入楚宫,被迫事楚王。此后一直沉默不言,直到为楚王生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即后来的楚成王)。楚王问她为什么不说话,她才叹道:“我一妇人而事二夫,纵不能死,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事见《左传》庄公十四年。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一旦失去,便永远也无法复得,永远与这大千世界无缘。生命实在可贵。对生命的留恋,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的本能。死的考验,容不得任何一点虚假做作。在我国传统道德观念中,一个人的名节重于生命。女子事二夫,士人仕二朝,被视为严重的失节行为。烈妇为夫殉节,忠臣为朝廷殉节,被视为最完美的道德行为。但也有人贪生怕死,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不惜舍弃自己的名节。这些人中,除无耻之徒外,不少人在社会道德观念的力量下,心理上得不到安宁,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或惧怕后人的谴责,因而深感死之艰难,悔恨自己没有死的勇气,铸成了人生大错。
息夫人就是如此。以今天的道德观念言之,息夫人以一弱女子而惨遭强暴,并不能对她的“失节”负责,她是无辜的,应该得到同情。但在古代的道德观念中,她未能以一死保全自己的名节,身事二夫,便是可耻的失节行为。息夫人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因此,她深深悔恨,当初未能一死全节,遂以不言自处,思念故夫,思念故国,伤心不已。
“伤心岂独息夫人!”千载而下,也有息夫人这样的悲剧人物。诗人旨在借咏息夫人事,揭示当时降清贰臣们的悲剧心理。清兵入关,建立了异族统治。“夷夏之大防”传统思想的偏见,使“失节仕清”的行为,性质更为严重。当时的士大夫们,深以出仕清廷为莫大耻辱。许多人在明清易代之际自杀而死,保持“大明臣民”的气节。在清廷以高压手段强迫有名望的汉族士人出仕、应试时,有人以死抗争,决不出仕、应试,终于全节。但也有不少人,没有一死全节的勇气,出仕清朝,当了贰臣。他们都是自幼便熟读儒家经典和史书的人,并非不知这是失节行为,并非不知这种失节行为在当时的严重性,并非不知爱惜自己的名节,归根到底,也和息夫人一样,没有死的勇气,故致于此。未能死节的遗恨,失节的愧悔,对故国的思念,残酷地折磨着他们的心灵。他们的心态,正如息夫人一样。
上一篇:《题张校理画·[明]高启》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题文丞相书梅堂·[元]杨载》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