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谭嗣同
身高殊不觉,四顾乃无峰。
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
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
这首诗写于1891年。诗人写道:“(光绪)十七年秋,归湖南,抵长沙,游衡岳,冬返。”(《三十自纪》)可见,诗人的衡岳之游是在晚秋季节的某天。祝融峰在湖南衡山县西北,是衡岳的主峰。相传祝融是颛顼的后代,做过帝喾高阳氏的火官,其功绩是“以火施化”,被后人尊为火神。他死后,葬在“衡山之阳”,因此衡山的主峰也就以他命名。
开篇两句,诗人从凌空着墨,高处写起,从“四顾乃无峰”中,可以想见衡岳祝融峰之高了: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名句,杜甫登临可谓高矣,然而他毕竟还能见到“众山小”,而谭氏竟是“四顾乃无峰”。由于诗人登临之高,群山潜没,所以方有“浮云度”。谭氏在祝融峰之巅,独立绝顶,四顾苍茫,只见乱云飞度,云气扑面,好像是时时刻刻在涤除着胸中的积愤忧思,诗人襟怀高洁、神清气爽之态跃然纸上!倘不登高,岂能见到如此奇绝胜景,获得如此愉悦豪情!
诗的五、六两句,写出了清晨星稀至“尽没”以至一轮红日跃然升起的过程,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美感享受。
最后两句,可谓是这首诗凝聚哲理之所在。“半勺洞庭水”,侧面写祝融峰的高峻。“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洞庭湖,此时在诗人的眼下,只是“半勺水”,以此烘托登临之高,景象奇绝!由此我们联想到:人们要高瞻远瞩,穷尽万物,必须要立足点高,才能一览无遗。推而广之,一个人必须要有远大理想,如果目光短浅,作井底之蛙,所见者少,所取得者必寡,如是断无前途,欲要“起龙”更是梦想!“起龙”典出《吴越备史》,原意是唤起睡龙行云布雨,后来引申为下雨。谭氏在这里运用这个典故,寓以深刻的政治内容,激发当时的人们奋起斗争,投身于历史性的变革,寄寓了自己对现实的深刻感受和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所以,这首诗既是记游诗,也是政治诗和哲理诗。
上一篇:《春·[唐]高蟾》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有酒相招饮·[唐]寒山》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