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钱嶫
息火当息薪,弭兵当弭饥。
谁坐此历阶,哲士知是非。
明代嘉靖戊申(1548)年,海南黎族人民不堪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揭杆而起,作者奉朝廷旨意前往镇压,到嘉靖庚戌(1550)年,才平定下来。钱嶫的《悯黎咏》,就是记叙当时情况的组诗,共六首,这是最后一首中的结束部分。
从全诗的基本内容看,作者的阶级立场是极端反动的。他不是从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甚至对受压迫者毫无同情之心,而是以巩固残酷的封建专制统治为目的,为此可以视人民鲜血生命于不顾。这首诗就是企图在这样一种指导思想下找到统治者永保江山的良药。诗的前一部分充斥着作者本人率部镇压起义者、杀人如麻的血腥气,可见他并不是真如题目所说,是什么悯黎之咏,而是一篇反动统治阶级的自供状,一本诛杀反抗反动统治的劳苦人民的血泪帐。
但应该看到,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作者的反动性也受其阶级、历史的影响。而尽管钱嶫极力维护封建统治,为专制封建统治者辨护,千方百计贬抑受压迫者,可他毕竟还是个有见识的人,他不能无视现实:苛捐杂税,饥寒交迫,使百姓不堪其苦。虽然钱嶫还没有认识到“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但他已经注意到“致冠有因,覆车当戒”,这致冠之因,在钱嶫看来,便是饥饿。他以严谨的说理论证了他的观点,并沉痛劝戒统治者,要彻底消灭叛乱,实现国泰民安,必须首先消灭饥饿。有了对全诗阶级性的把握,这里自不必论其观点的局限性。值得注意的是诗句中闪烁的辩证的思想火花,能给人以极大的启示。
原诗句中“息火当息薪”为起兴之笔“弭兵当弭饥”才是作者主旨所在。今天,“弭兵”对我们来说已失去了原有的意义。两句都给我们以共同的启示,就是办事情,处理问题,必须抓住其根本,找到其症结所在,否则就象灭火没有消除柴,镇压了叛乱却没有根除饥饿一样,火会重新燃起来,叛乱必定会因饥饿而再起。不从根本上彻底地解决问题,就会事倍功半,甚而至于贻患无穷。
上一篇:《悟道诗·[宋]女尼》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惊雪·[唐]陆畅》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