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白居易
谓天不爱民,胡为生稻粱?
谓天果爱民,胡为生豺狼?
白居易(772—846),唐代大诗人。选句摘自白氏《效陶潜体诗十六首》的第十六首。《效陶潜体诗十六首》的“并序”说:“余退居渭上,杜门不出;时属多雨,无以自娱。会家醖新熟,雨中独饮,往往酣醉,终日不醒;懒放之心,弥觉自得;故得于此而有以忘于彼者,因咏陶渊明诗,适与意会,遂效其体,成十六篇。醉中狂言,醒辄晒;然我知者,亦无隐焉。”所谓“得于此而有以忘于彼者”即是得于酒中乐趣而忘却世间忧。“狂言”,酒后真言真情也。
《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之十六共二十六句,选句是诗中的第九至十二句。“谓天不爱民,胡为生稻粱?谓天果爱民,胡为生豺狼?”这是诗人对上天的诘问,充分反映了诗人对上天认识的矛盾心理,也揭示了上天本身存在着的尖锐的矛盾。诗人认为上天并不公平。济水黄河清浊不相伤,太公伯夷进退不相妨,是说他们彼此间并不存在矛盾,而上天对百姓又爱护又不爱护,既生稻粱养活百姓,又让豺狼咬噬百姓,人间天地不公平、不合理。至高无上的神灵既不施福于善人,又不加祸于淫人,善人无辜早夭亡,蝮蛇鸩鸟害人则延寿。上天与神灵都不公平。诗人对这些世界中的一系列矛盾现象都不能理解,深感“物理不可测,神道亦难量”。这种对天道神灵的大胆怀疑和责问,在当时还是有进步意义的,表现了诗人对天道的非议和对不合理的世道的谴责!诗人在充满矛盾的世界面前,发现了矛盾的对立现象,但不可能正确地去解释这些矛盾世界,只求“唯当多种黍,日醉手中觞”,这不能不说是受陶氏“隐逸”思想的影响。这就反映了诗人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
“谓天不爱民”等四句诗,它的哲理性就在于诗人感性上对世界充满矛盾的认识,而这矛盾是客观存在,只能因势利导,而不能违理逆行,更不能用自然规律去认识或解释人类社会现象。
上一篇:《捕渔谣·[唐]曹邺》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敬之·[先秦]《诗经·周颂》》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