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 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1050年任浙江鄞县知县期满,回故乡江西临川,途经杭州时,登临杭州西湖飞来峰,诗人有感而发,写下这首七绝。
王安石到鄞县就职后,进行了一些改革,具有积极的实干精神,受到百姓的欢迎,却遭到守旧官吏们的阻挠反对。但此时王安石却是不畏人言,敢于面对现实,积极斗争,充满治国之豪情,《登飞来峰》就是这种豪情之反映。
本诗的前两句,极写飞来峰之高险,高高的峰颠上又耸立着千寻塔。一寻是八尺,千寻是约数,言其高入云霄,似与天齐。惟其高,站在塔顶方可看清旭日从海中升起,千山万壑尽收眼底,如登上泰山之巅看日出一样壮观。杜甫在《望岳》诗中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勃朝气,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作为的人所不可缺少的。同样,王安石这两句诗也很有气魄,抒发了他登上飞来峰、极目远眺时的豪情,表达出他对任职时小作改革的业迹满意和欢愉的心情。
三、四句表现了诗人由登临的欢愉心情进一步产生了改革政治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得到皇帝的重用,施展他经世济民的才能。浮云,是指的皇帝周围反对改革的顽固守旧派,象征处境的险恶。古人往往以为白云是从山峦山穴中生出的,如“白云生处有人家”(杜枚)、“云无心以出岫”(陶渊明),山下人的视线往往被缭绕于山腰的白云遮住,看不见青天。诗人认为,站在高入天际的千寻塔上,浮云自然就遮不住视线了。所以写道:“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古代爱国诗人,用“浮云遮日”这类词语表达自己的政治见解不被皇帝采纳,反受小人的陷害。如唐代诗人李白在受到杨国忠等人谗言、陷害,被迫离开长安时,悲愤的吟出:“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基调是低沉的。而王安石的这首诗却是引亢高歌,表达出知难而进的坚定立场和信心。
中国古代诗人写登山之诗甚多,当他们居高临下,看到山川秀美,云烟满眼,往往触景生情,赋诗吟诵,或感喟自己怀才不遇,或抒发自己政治抱负不得施展的愤懑之情。表面上是超然于物外,其实是借纵情于山水以忘忧,内心蕴含着不平之慨。作为登临吊古之作,王安石有着自己的风格特点,《登飞来峰》这首诗写出了自己当时的独特感受,心绪欢快,调子激越,把眼前的景物,自己的感受,和历史的典故、前人的诗句,交织在一起,抒发了自己报国的情怀,施展抱负的宏愿决心,意旨尤为深远。
上一篇:《登凌歊台·唐·许浑》原文与赏析
下一篇:《登鹳鹊楼·唐·王之涣》原文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