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夜歌》原文与翻译、赏析
歌德
群峰
一片沉寂,
树梢
微风敛迹。
林中
栖鸟缄默。
稍待
你也安息。
(钱春绮 译)
【赏析】 关于这首诗还有一段故事。1783年9月6日夜晚,在伊尔美瑙的吉息尔山山顶别墅,歌德在群山怀抱的沉寂中以游子自居,慨然题此诗于壁上。1813年8月29日,也就是歌德64岁生日的第二天,他再登吉息尔山,将30年前壁上题诗的笔迹加深。此后又过了20年,在最后一个诞辰前夕,即1831年8月27日,歌德故地重游,见壁上诗歌依旧,感慨万分,吟诗挥泪而去。不久,诗中最后一句“稍待,你也安息”果然应验,歌德于第二年3月22日长辞人世。
有人认为歌德的这首诗可与被称为“妙绝古今”的李白 《静夜思》相媲美。细细品味,这两首诗确有异曲同工之妙。一首写远客在月光下的思乡之情,一首写浪迹天涯的游子在寂静山林中对永久归宿的渴望。两首诗写的都是浪游者在夜深人静时的感受,所选的时机是相同的,引发思绪的环境也大致相同,都突出了一个静字。只是李白诗中没有直接描述环境的静。但是,把床前的月光当作秋霜,这本身就是身处清冷沉寂的环境造成的一种错觉。歌德的诗则明确把处于沉睡中的大自然的静描写出来了:微风敛迹,栖鸟缄默,唯一没有休息的只有诗人自己,那么,他也该安息了。在这里,歌德的诗又表现出和李白的诗完全不同的侧重点。李白诗中清冷月光造成的孤独之感触动诗人的旅思秋怀,使他思念故乡亲人,表现出一种摆脱现时环境的向往,而歌德的沉寂的山林尽管也使诗人产生一种孤独感,但是诗人绝不想摆脱现时环境,恰恰相反,他渴望同它融为一体。李白的诗反映出中国人的乡土观念和世俗情感,富有人情味;歌德的诗体现出当时要求返归自然的时代精神。然而,尽管侧重点的不同,两首诗都强有力地表现出诗人受到的召唤,使人感到意味无穷。
歌德自称为游子,具有双重含义。歌德最初写此诗时,他在德国各地就已经有丰富的经历。尤其是写此诗前的8年中,他远离故乡,来到魏玛公国,被聘为国务参议,管理公国的各种政务,还要陪公爵打猎、滑冰、出外旅行,繁忙的政务和浮嚣的宫廷生活使歌德深感苦闷,他向往宁静,向往休息,这便是促使他三年后改名换姓前往意大利旅行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吉息尔山顶格外寂静的夜晚,“稍待,你也安息”正是歌德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歌德到魏玛公国以前是“狂飙突进”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这场运动的主要精神之一是提倡返归自然。在魏玛的日子里,正如歌德给友人的信中所说,宫廷的种种活动及政务使他“几乎不能脱身”,奢华的封建宫廷生活同朴素的大自然是格格不入的,于是,在大自然怀抱中一种游子思归的情绪便油然而生。
这首诗用词简洁,格律整齐,译诗采用中国诗的押韵方式,使此诗既不失丰富的韵律感,又保持了原诗风格。很多作曲家都曾为此诗谱曲,总数达200种以上,其中以舒伯特、李斯特等所谱之曲最为著名。
上一篇:《渡河北》原文与翻译、赏析
下一篇:《灯塔守者》原文与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