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亡女苏菲》原文与翻译、赏析
高兰
你哪里去了呢? 我的苏菲!
去年今日你还在台上唱
“打走日本出口气”!
今年今日呵!
你的坟头已是绿草萋迷!
孩子呵! 你使我在贫穷的日子里,
快乐了七年,我感激你。
但你给我的悲痛,
是绵绵无绝期呀,
我又该向你说什么呢?
一年了!
春草黄了秋风起,
雪花落了燕子又飞去;
我却没有勇气走向你的墓地!
我怕你听见我悲哀的哭声,
使你的小灵魂得不到安息!
一年了!
任黎明和白昼悄然消逝,
任黄昏去后又来到夜里;
但我竟提不起我的笔,
为你,写下我忧伤的情绪,
那撕裂人心的哀痛啊!
一想到你,
泪,湿透了我的纸!
泪,湿透了我的笔!
泪,湿透了我的记忆!
泪,湿透了我凄苦的日子!
孩子呵!
我曾一度翻看箱箧,
你的遗物还都好好的放起;
蓝色的书包,
深红的裙子一迭香烟里的画片,还有……
孩子! 你所珍藏的一块小绿玻璃!
我低唤着苏菲! 苏菲!
我就伏在箱子上放声大哭了!
醒来夜已三更,月在天西,
寒风里阵阵传来
孤苦的老更人遥远的叹息!
我误了你呀! 孩子!
你不过是患的疟疾,
空被医生挖去我最后的一文钱币。
我是个无用的人啊!
当卖了我最值钱的衣物,
不过是为你买一口白色的棺木,
把你深深地埋葬在黄土里!
可诅咒的信仰啊!
使我不曾为你烧化纸钱设过祭,
唉! 你七年的人间岁月
一直是穷苦与褴褛
死后你还是两手空空的。
告诉我! 孩子!
在那个世界里,
你是否还是把手指头放在口里,
呆望着别人的孩子吃着花生米?
望着别人的花衣服你忧郁的低下头去?
我知道你的灵魂漂泊无依,
漫漫的长夜呀! 你都在哪里?
回来吧! 苏菲! 我的孩子!
我每夜都在梦中等你。
唉!纵山路崎岖你不堪跋涉,
但我的胸怀终会温暖
你那冰冷的小身躯!
当深山的野鸟一声哀啼,
惊醒了我悲哀的记忆,
夜来的风雨正洒洒凄凄!
我悄然的披衣而起,
提起那惨绿的灯笼,走向风雨,
向暗夜,
向山峰,
向那墨黑的层云下,
呼唤着你的乳名,小鱼! 小鱼!
来呀! 孩子! 这里是你的家呀!
你向这绿色的灯光走吧!
不要怕,
你的亲人正守候在风雨里!
但蜡泪成灰,灯儿灭了!
我的喉咙也再发不出声息。
我听见,寒霜落地,
我听见,蚯蚓翻地,
孩子! 你却没有回答哟!
唉! 飘飘的天风吹过了山峦,
歌乐山巅一颗星儿闪闪,
孩子! 那是不是你悲哀的泪眼?
唉! 歌乐山的青峰高入云际!
歌乐山的幽谷埋葬着我的亡女!
孩子啊!
你随着我七载流离,
你随着我跨越了千山万水,
我却不曾有一日饱食暖衣!
记得那古城之冬吧!
寒冷的风雪交加之夜,
一床薄被,我们三口之家,
吃完了白薯我们抱头痛哭的事吧!
但贫穷我们不怕,
因为你的美丽像一朵花
点缀着我们苦难的家。
可是,如今叶落花飞,
我还有什么呀!
因为你爱写也爱画,
在盛殓你的时候,
你痴心的妈妈呀!
在你右手放了一支铅笔,
在你的左手放下一卷白纸。
一年了啊!
我没接到你一封信来自天涯,
我没看见你有一个字写给妈妈!
我写给你什么呢?
唉! 一年来,我像过了十载,
写作的生活呀!
使我快要成为一个乞丐!
我的脊背有些伛偻了,
我的头发已经有几茎斑白,
这个世界里,依旧是
富贵的更为富贵,
贫穷的更为贫穷;
我最后的一点青春与温情,
又为你带进了黄土堆中!
我写给你什么呢?
我一字一流泪!
一句一呜咽!
放下了笔,哭啊!
哭够了,再拿起笔来。
姗姗而来的是别人的春天,
鸟啼花发是别人的今年!
对东风我洒尽了哭女的泪,
向着云天,我烧化了哭你的诗篇!
小鱼! 我的孩子,
你静静地安息吧!
夜更深,
露更寒,
旷野将卷起狂飙!
雷雨闪电将摇撼着千万重山!
我要走向风暴,
我已无所系恋,
孩子!
假如你听见有声音叩着你的墓穴!
那就是我最后的泪滴入了黄泉!
【赏析】 高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朗诵诗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之一,他的诗作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强大的政治感召力,在如火如荼的抗战年代,曾感动和激励了千百万民众投身于抗战的洪流中。《哭亡女苏菲》便是当时广为流传的一篇佳作。
这是一首悼亡诗,诗中的亡女苏菲是作者心爱的女儿,年仅7岁便被贫病夺去了生命,周年之际,作者长歌当哭,既哭自己的丧女之痛,也哭那个动乱忧患,家国无依的社会。
“你哪里去了呢? 我的苏菲!”诗歌开首便用疑问句式直呼亡女,一下子便渲染了那种哀痛凄楚的气氛。的确,长辈祭晚辈,白发哭黑发,这种悲痛是难以言说,铭心刻骨的。诗人哀哀地诉说一年来自己是如何不敢走近亡女的坟墓,怕的是自己的哭声使“小灵魂得不到安息!”也写不下一个纪念的字,因为“一想到你,泪,湿透了我的纸!泪,湿透了我的笔!泪,湿透了我的记忆! 泪,湿透了我凄苦的日子!”诗人以排比句铺陈其“撕裂人心的”痛苦,写尽了中年丧女的父亲痛不欲生的心态。接着,作者又缓缓向亡女倾诉自己曾求借于翻看爱女遗物,以重尝与爱女共处的欢乐,但岂知睹物更伤情,那书包、小绿玻璃依旧,而爱女的坟头却青草萋萋了,人去物在,这哀婉凄凉叫人怎堪忍受! 苏菲生时“穷苦与褴褛”,死时仍“两手空空”,想到“在那个世界里”,孩子仍可能受饥寒煎逼,诗人怎不肝肠寸断啊!“我是个无用的人啊!”这是引咎自责的哀叹,更是对那个贫富不均的社会的控诉。绝望中,诗人甚而诅咒起自己的无神信仰,“提起那惨绿的灯笼”,跋涉于凄风苦雨中,期望着爱女的灵魂归来。但是声声呼唤而至嗓喉喑哑,夜夜空守而至蜡泪成灰,“孩子,你却没有回答哟!”这在作者是声泪俱下,情真词切,在读者,已是心中绞痛,苦不堪读,抒写哀情达到了高潮。
作者稍理悲绪,又缓缓地追述起往事。流离失所,衣食无着,只因为孩子的“美丽像一朵花”才使他们这个苦难的家有了生气和欢乐,但是这种欢乐和安慰竟也一去不复返了。这打击,这剧痛,就只汇成了一句话:“我还有什么呀,一切都去了!”欲语又凝噎,苍天也同悲。
泪眼中,作者继续向亡女倾诉,他写到盛殓孩子时妈妈的痴心,写到失女后自己的脊背已“伛偻”,头发已“斑白”,真是“一字一流泪,一句一呜咽!”令人倍觉凄楚至极。但是,死者长已矣,生者长悲哀,一切都无可挽回了。“姗姗而来的是别人的春天,鸟啼花发是别人的今年!对东风我洒尽了哭女的泪,向着云天,我烧化了哭你的诗篇!”最后,作者发出了无可奈何的哀叹,其中也饱含了作者凄楚的人生感慨。
作为悼亡诗,最重要的是情真二字,此诗情真意切,将悼念亡女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感人肺腑。与朗诵诗的特点相适应,此诗在表现手法上是明朗通俗、深入浅出的。诗句长短参差,情之所至,笔亦随之。而全诗总体上的押韵,又使得旋律和谐流畅,令人荡气回肠。此外,排比、联想、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也使诗歌形象凝练而丰满,而呼叫句式的重复使用,则浓烈地烘托了一种揪人心肝、让人痛惜不已的哀婉美。据作者称,这首诗在抗战时是被朗诵次数最多的一篇,无论在何时何地诵读,人们都无不为之泣下,为之激愤,足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上一篇:《哀郢》原文与翻译、赏析
下一篇:《回答》原文与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