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原文与翻译、赏析
张惠言
杨花
侭飘零尽了①,何人解,当花看?正风避重帘、雨回深幕,云护轻幡②。寻他一春伴侣,只断红相识夕阳间。未忍无声委地,将低重又飞还。疏狂情性,算凄凉耐得到春阑③。便月地和梅,花天伴雪,合称清寒。收将十分春恨,做一天愁影绕云山。看取青青池畔,泪痕点点凝斑。
【注释】 ①侭:任凭。②轻幡(fan番):指护花幡,即彩旗作标帜,作惊鸟雀之用。③春阑: 春残,春尽。
【词大意】 任凭杨花全部飘零完毕,有谁懂得把杨花当花来看待? 暮春时节,重帘阻隔狂风,深幕挡住骤雨,护花幡遮掩白云。杨花要寻找这一春的伴侣,只有在夕阳残照里飘零的落花。杨花不忍默默无声地掉在地上,将坠落地时,又挣扎着重飞了起来。
杨花的本性是疏狂、不愿受拘束的,它过着孤独凄凉的日子,大概要坚持到春残,和月光地里的梅花和漫天飞舞的雪花合在一起,称得上冰清瘦寒。春天归去了,杨花把对春归的怨恨全部收拢起来,化作满天飞舞的愁影围绕、撒满云山。你看,那碧绿的池塘畔、东一堆西一块的浮萍,那是点点泪水所凝成的啊!
【赏析】 北宋章质夫写过一首《水龙吟》的咏杨花的词,在当时很有名,但这首词并没有把杨花性格化,也没有在词里注入多少社会生活的内容。苏东坡读了以后,依原韵又做了一首杨花词,借杨花写闺情,在杨花的形象上融进一个少女对情郎的深情和痛苦的思念,赋予咏物词以社会生活的内容,远远超出了章质夫原词的成就,张炎推举为 “真是压倒今古”(《词源》卷下)。张惠言这首咏杨花的《木兰花慢》吸收了章、苏两人词作的艺术经验,别开生面,借杨花寄寓人生感概。
张惠言在词的开头就寄寓了深深的不平: “侭飘零尽了,何人解,当花看?”杨花也是一种花,只因为外貌和色彩太平凡,任凭飘零殆尽,无人理会。这同苏词开头“似花还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两句意思近似。苏词说的是希望 “珍惜”,而张惠言只要求把杨花当花看亦不可得,比苏词蕴含了更深刻的悲愤。底下三句写暮春时杨花在“重帘”、“深幕”、“轻幡”之外飘飞盘旋,历尽磨难,备受凄凉。往后三句写杨花不甘寂寞,力图寻找一春的伴侣,但它的对象只有夕阳残照下的落花。可见杨花境遇极凄惨。结句“未忍无声委地,将低重又飞还”很有力量。尽管杨花的处境很糟,但它性格倔强。这是化用章质夫词中“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的句意。“被风扶起”是被动的形象,而张惠言笔下的杨花不甘心默默地屈从命运的摆布,而是主动地同环境、同命运抗争。这两句可以说是警句。总起来看,上片是写杨花的不幸遭遇。
下片写杨花的操守与性格。“疏狂情性,算凄凉耐得到春阑。”杨花生性疏狂,不愿受拘束,尽管孤独凄凉,不受人重视,但它能熬到春天结束。它不随流俗,要在月地里同盛开的梅花相伴,与漫天的雪花作比。这是一种清寒高洁的品格,也是作者赞颂和追求的一种人格美。底下两句“收将十分春恨,做一天愁影绕云山。”词人将杨花漫天飞舞的形象想象成是它在表达对春归的怨恨和抗议。结尾“看取青青池畔,泪痕点点凝斑。”这是化用苏词“遗踪何在?一池萍碎”,“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的句意。古人有“杨花入水为萍”的传说,苏东坡在词中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这当然不是科学的事实。不过词人是从形象上着眼,杨花变成无数小碎点(萍),正如离人眼中之泪,借物写人的感情。张惠言也是如此。杨花落入水中,化成浮萍,这哪里是浮萍,是泪痕。这个结尾带有一种悲剧气氛,令人凄恻,这正是张惠言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的艺术反映。
张惠言一生坎坷。他4岁丧父,家中贫困,靠母亲和姐姐张观书纺织来维持生活。14岁时任乡村私塾教师,后来七次参加礼部考试才得中一第。又靠座师推荐任翰林院编修,但仅一年就患病而死。这首词显然包含了词人早年在艰难竭蹶中挣扎奋斗的辛酸,同时也概括了那个时代无数底层人物的不幸。词人采用传统的比兴寄托、意内言外的艺术手法,紧扣杨花的性状特点隐喻人生: 以风吹雨打喻欺凌轻贱,落地还飞喻顽强奋进,和梅伴雪喻高洁不屈,十分巧妙贴切而又发人深思。词人用这种个性化的细致刻画手法,表现了封建社会微贱者对黑暗环境抗争不屈的可贵品格,显然比苏东坡那首杨花词的社会意义更为深广。
上一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原文与翻译、赏析
下一篇:《桂林山水歌》原文与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