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原文与翻译、赏析
朱孝臧
九日,丰宜门外过裴邨别业①
野水斜桥又一时,愁心空诉故鸥知。凄迷南郭垂鞭过②,清苦西峰侧帽窥③。新雪涕④,旧弦诗⑤,愔愔门馆蝶来稀⑥。红萸白菊浑无恙⑦,只是风前有所思。
【注释】 ①丰宜门: 金都城南门,在今北京市。裴邨: 刘光第字。刘光第 (1858~1898),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四川富顺人。光绪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军机章京,参预新政。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捕,与谭嗣同等同时遇难。别业: 田园之别置于他地者,供游息之用,亦称 “别墅”、“别馆”。②南郭: 城之南门。垂鞭: 挥鞭驱马。③清苦西峰: 姜夔《点绛唇》:“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此处的西峰,当指京郊西山。侧帽:歪戴帽子。《周书·独孤信传》:“信在秦州,尝因猎,日暮,驰马入城,其帽微侧。诘旦,而吏民有戴帽者,咸慕信而侧帽焉。” ④雪涕:拭泪。⑤弦诗:弹琴咏诗。⑥愔愔(yin阴):静寂无哗。⑦红萸白菊:红萸,即指茱萸,乔木名。《风土记》: “以重阳相会,登山饮菊花酒,谓之登高会,又云茱萸会。”
【词大意】 在不同的时节,又一次来到野水斜桥的裴邨别业,自己内心的愁苦恐怕只有往日的鸥鸟能够了解。怀着凄凉迷惘的心情重经城南旧地,垂下马鞭,缓缓而过,城外的西山仿佛也带着愁影,只能悄悄侧帽斜窥一番。
抚今思昔,不禁涕泪横流,想起从前这里弦歌不辍的情景,如今物在人亡,门馆凄凉沉寂,连蝴蝶都很少飞来。尽管红萸白菊依然开放,风前悄立,怎能不黯然神伤,思绪万千。
【赏析】 刘光第是作者的诗友。变法失败,光第遇难。作者重过其别业,充满伤悼之情,遂作此词。
词的上片融情入景,极为含蓄地表示对故人的怀念和哀悼。第一句“野水斜桥又一时”点明时间地点。“野水斜桥”,描绘出郊外景色特点;“又一时”,“时” 指季节,又一时指不同的季节。从后文可知,此次途经裴邨别业当系秋季。秋高气爽的季节来到郊外,本应心情开阔,然而世事剧变,重经故人旧居,心情反而沉痛难言,第二句“愁心空诉故鸥知”,是说自己内心的愁苦向谁诉说,恐怕只有往日的鸥鸟才能了解。由此对故友的怀念之情隐约可见。此处用 “故鸥知”三字,极为深沉空灵,言外之意是作为别业主人的故人已经惨遭杀害,如今重蹈旧地,人去宅空,只有野水河面上的鸥鸟们是旧时相识,能够理解此时自己内心的痛苦,把自然物人格化是诗词常用的手法,这种手法恰到好处地运用,不仅可以使表达生动,而且能增强感情的深度,收到言简意赅之效。“凄迷南郭”和“清苦西峰”一联对仗工稳,写景又兼抒情,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家多以景寓情”,又云:“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此言极是。“垂鞭”是不忍急驰而过,含有凄恻之意。“侧貌窥” 写出祸事之惨,作者事后经过,尚且心有余悸,只能侧目窥视一下而已。“清苦”一句活用姜白石成句,创造出一种山亦有情,感知愁苦的意境。古典诗词抒情的基本要求是“情贵隐”,所谓 “诗缘情而生,而不欲直致其情,其蕴含只于言中,其妙会更在言外” (李重华《贞一斋诗说》),可见诗词在抒情方法上,不宜直露浅显。从朱孝臧这首词的上片写法,更可体会出: “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便觉此衷无限。” (明陆时雍 《诗镜总论》)
下片作者抚今追昔,想起从前裴邨别业中弦歌不辍的欢乐情景,现在物是人非事事休,红萸白菊依然开放,只是门馆冷落沉寂,令人低徊不已。作者用别业门前愔愔蝶稀,以及红萸白菊迎风怒放,构成与往日主人健在时的强烈对比,往日弦歌不辍,弹琴咏诗,自然是高朋满座,车水马龙,而今这里成为死囚罪犯旧居,人人全都远远趋避,以致连蝴蝶都稀少罕见。唯有红萸白菊不解人间巨变,每当金秋来临,争相开放。然而花木虽然颜色娇好,香气袭人,赏花人却不复存在,这次第,怎能不使人黯然神伤,思绪万千呢?作者曲折地反映出他那种不堪回首忆当年的复杂内心活动,令人读后心灵受到强烈震撼。
上一篇:《鹧鸪天》原文与翻译、赏析
下一篇:《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原文与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