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原文与翻译、赏析
勃洛克
好像又是那辉煌的年代,
可三驾马车却已破烂不堪,
轮辐深深陷在车辙里,
摇摇晃晃,簸簸颠颠。
俄罗斯啊,贫困的俄罗斯,
你那小小的灰色木房,
你那随风飘扬的歌曲,
就像我初恋时的泪珠一样!
我不会怜悯你,
但为你我把痛苦背负在身上,
不论你陷于何人之手,
不论你惊人之美失落在何方!
即使他把你诱惑、欺诓,
你也不会消失,不会灭亡,
只有那无穷无尽的忧虑啊,
会遮蔽你那美丽的脸庞。
有什么办法呢?忧心更令你痛苦,
你的眼泪像喧腾的河水在流淌,
可你仍然是你——有森林,有田野,
带花纹的头巾使你依然是那样端庄……
当你那闪烁着火花的目光
从头巾下眺望道路的远方,
当车夫低沉的歌声
忧郁地在空中回荡,
不可能的都将变成现实,
漫漫长路也会显得轻爽! ……
(胡斌 野里 译)
【赏析】 俄罗斯祖国,是吸引着历代俄罗斯诗人为之倾心歌唱的永恒主题。勃洛克在这首诗中,以饱蘸情感的笔墨,抒发了自己对祖国的挚爱、忧思和热望。
作为俄罗斯的象征,“三驾马车”较之果戈理笔下的形象已大不相同。果戈理曾经热情地把俄罗斯比做朝着光明的前途奔腾不息的三驾马车,然而,历经半个世纪的坎坷,到了勃洛克时代,这辆马车早已失去了当年的活力与风彩,它破败了,损毁了,疲惫的老马拖着沉重的车轮艰难地碾着泥泞的路,贫困的俄罗斯举步维艰,到了 “呼啦啦似大厦倾”的崩溃边缘。这首诗写于十月革命的前一年,诗人敏感地把握了时代脉搏的律动,并在诗中准确地表现出来。
尽管如此,勃洛克仍矢志不渝地爱着这片生于斯养于斯的土地,他日夜依傍的故乡。他在病重时,曾断然拒绝临时出国就医的建议,把离开祖国看作是一种耻辱。由此可见他对祖国生死相依的情感之一斑。正是源于这种纯真的感情,诗人才为他多灾多难的祖国倾洒下“初恋时的泪珠”。孰不知,又有多少难以言传的情愫浸透在那“随风飘扬的歌声”里! 若非诚之所至,恐怕很难找到如此形象而贴切的比喻。
自然地,祖国的形象幻化为一位具有 “惊人之美”的姑娘。这是诗人痴心热爱的恋人。单纯、幼稚的姑娘受到恶魔的花言巧语的蛊惑、诱骗,为自己的不幸而倍加伤感。这里,诗人用俄罗斯大地上“喧腾的河水”来比喻姑娘的涟涟涕泪,十分富于感染力。在另一象征层面上,又以姑娘的眼泪来比“喧腾的河水”,表现整个俄罗斯的巨大悲哀。故此处的双重象征意象极为精巧。显然,这个以诗人的情敌身份出现的“他”指的是肆意蹂躏祖国、愚弄人民、企图把祖国引向歧途的专制者。对于姑娘来说,不幸的命运丝毫无损于她的奕奕风采,她历经磨难却并不屈服,而是顽强地承担着痛苦,表现出一种悲怆美和崇高美。俄罗斯大地上郁郁的森林和广袤的田野织就的 “带花纹的头巾” 更装点出她的端庄,不由得令人肃然起敬。
最后一段,诗人的笔调随着姑娘“闪烁着火花的目光”一转而变得明快起来。他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姑娘的痛苦,也为姑娘生命的转机而欣喜若狂。勃洛克把自己和祖国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了。
全诗贯穿着的两个象征意象——三驾马车和美丽的姑娘,在结尾处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祖国的形象。从马车夫忧郁的歌声中,我们不难听出,不久的将来,这驾马车就会到达那泛出希望之光的远方。这里又回荡起果戈理式的旋律: 俄罗斯的力量无穷无尽。
上一篇:《使至塞上》原文与翻译、赏析
下一篇:《八声甘州》原文与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