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原文与翻译、赏析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①,寒山一带伤心碧②。暝色入高楼③,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④。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注释】 ①平林:指遥望中平齐的树林。漠漠: 广漠、寂静。②寒山:指深秋的山。③暝色: 日暮昏暗之色。④伫(zhu注)立:长时间地站着。宿鸟: 回窠的鸟。
【词大意】 远处密密平齐的树林,在暮色苍茫中是那样寂静。傍晚的轻雾,弥漫缭绕,如烟如纱。远处群山连绵不断,征人看到这青绿色的山峰,引起无限伤心。夜色想必已笼罩着绣楼,佳人一定在楼上因思念自己而发愁吧。或又移步下楼,久久地伫立在洁白如玉的台阶上,痴痴地望着那匆匆飞入林中的宿鸟。她多么盼望征人早日踏上归程啊! 然而迢迢的归程,一路上不知要经过多少长亭、短亭!
【赏析】 这是一首写游子乡愁的词。词上下片之间,词意紧密相连,一气贯注。
开头两句,写客居他乡的游子,登楼远望所见到的景色。密林上空,一片迷茫朦胧,冷清荒凉。征人在暮色苍茫中隐约看到碧色的寒山感到十分伤心。这里人物进入了画面。在这凄清、肃杀的秋色中,在这暮霭朦胧的黄昏里,一个远离家乡、辛苦漂泊的游子,怎能不触景生情呢?他“伤心”旅途艰辛,思归不得; 他“伤心”久别玉人,不能团聚。这和杜甫 《滕王亭子》 “清江锦石伤心丽”、杜牧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笔法相似。“伤心”、“寒”字是人物心境的反映,是重笔。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词家多以景寓情”( 《人间词话删稿》)。
三、四句,是写游子由眼前的景物所引起的联想与想象。由上文“伤心”二字宕开。眼前是肃杀的秋景,苍茫的暮色,这怎不会使游子联想到家乡的此时此刻:幽晦之色一定笼罩着玉人的绣楼,她一定在楼上因思念自己而发愁吧。“人”指家中的思妇。这种触景生情的写法,诗词中常见。如梁费昶《长门怨》“向夕千愁起”,唐孟浩然《秋登南山寄张五》“愁因薄暮起”,皇甫冉《归渡洛水》“暝色赴春愁”,都和这两句意境相近,均由暮色引起愁闷。
五、六句,依然是想象,紧承上片的后两句。想象家中的妻子不仅在暮色苍茫中登楼眺望,为丈夫远游不归而愁绪绵绵,而且又移步下楼,站立在洁白如玉的台阶上盼望自己的归来。一个“空”字,写出思妇在秋风吹拂下久久站立,等待游子归来而不得的失望和怅恨心情。“宿鸟”句,一方面是实写,写鸟儿疾飞入巢。一方面也是用想象手法,从侧面写出了游子的情思。鸟儿都能早飞暮宿,投林相聚,而自己却只能远游他乡,归家不得,这是多么令人伤心啊! “归” 字可说是全词的词眼。
最后两句是紧承前景而展开的内心描写。以设问语气揭示了游子思乡之情。“何处是归程”是由黄昏时分引起的内心活动,是自问归去之路,亦问归去之期。“长亭更短亭”是自答。只见亭亭相连,即只有饯别之处,而无归去之途,更无返乡之期。这里笔法极为含蓄、深沉,无限惆怅感伤之情,尽融化在这亭亭相连的景物描绘之中。
全词着力刻画游子思乡的怅惘情怀。开头用肃杀的秋景,苍茫的暮色来渲染;接着以“暝色入楼”的联想,“思妇伫立”的想象从侧面写出游子思乡之情;最后以含蓄有力地设问句点明了题意。全词脉络分明,跌宕有致,情景交融。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娴熟的笔法,为我们创造了 “纯熟高浑”的艺术境界,千百年来感染了无数读者。
上一篇:《草儿》原文与翻译、赏析
下一篇:《蝶恋花》原文与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