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原文与翻译、赏析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①,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②。
【注释】 ①兴: 起。理荒秽: 除田中杂草。②愿: 指归隐躬耕园田的志愿。
【诗大意】 种豆于南山脚下,草长得茂密而豆苗却很稀疏。早起去锄草,直到月出东山之后才扛着锄头回家。乡间小路狭窄,草木丛生,晚上的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裳湿了不值得可惜,只要不违背我归耕园田的志愿就好了。
【赏析】 陶渊明归隐田园是很自觉的,而他亲自参加耕作,自食其力;尤为难能可贵。他那些优秀的田园诗,不但洋溢着诗人由衷的喜悦之情,而且凝结着生活的露水,散发着泥土的芬芳。《归园田居》其三就是其中的代表。
起首四句,诗人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和淡笔白描的手法如实地再现了自己到田间辛勤耕作的情景,情真景真,意境优美,着实令人神往。耕作,本极辛苦; 杂草、豆苗、月亮、锄头,亦属平常,但一经诗人笔触,顿生新意。既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又蕴蓄着醇厚的诗情。这是陶诗的魅力所在。崇尚自然的陶渊明,一旦重返自然,就把生活诗化了,连同感情也诗化了。因此,在诗人的笔下,劳动生活非但不苦,反而成了怡然自得的享受;不但杂草、豆苗似解人意,而且陪伴诗人荷锄归来的月亮简直成了他的朋友。陶渊明善于用含蓄的语言创造优美的意境,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去品读回味。“带月荷锄归”之所以宛如一幅图画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其奥秘即在于此。
紧承“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二句诗宛如另一幅情景交融的写意图画呈现于读者面前:夜色清明,狭长的乡间小路两旁草木丛生,月亮陪伴着荷锄的诗人踏上归途,凝结于草木之上的露珠儿似通人意,竞相表示慰劳,而沉浸于劳动后由衷喜悦之中的诗人信步而行,一任露水献上它们的殷勤,沾湿了衣裳……至此,诗人锄草后的新鲜感受已经融入月光、小径、草木、露珠之中,一个劳动者的形象就这样塑造成功了。
陶渊明之所以甘愿做一个晨出晚归、夕露沾衣的劳动者,是因为他憎恶腐朽虚伪的现实社会,始终不与它同流合污。为了保持高尚情操,他毅然归隐田园、躬耕自资,并认定它是身处乱世而洁身守志的最好途径。因此,他自觉地参加农田劳动,并于劳动中产生“秉耒欢时务”的感情。躬耕,在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得到最充分的赞美。仅从这一点说,《归园田居》 其三是一首劳动的赞歌。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结尾这两句诗收束自然,将劳动后的切身感受自然地转化成坚持归隐的信念。诗人借“夕露沾衣”喻劳动之辛苦,说它“不足惜”,动摇不了自己归隐的决心。初读这两句诗,似觉平淡,细品,方悟其妙。全诗八句,前六句抒写诗人的劳动生活,情真境美,给人以享受,引人去遐想。之所以如此,恰恰因为诗人归耕的志愿闪耀着理想的光辉。因而,结尾二句才点明主旨: 不违此志愿,一切何足惜。如果说前六句仅仅塑造了一个劳动者的形象,那么全诗塑造的则是躬耕园田、洁身守志的诗人自我形象。
上一篇:《孤独的收割人》原文与翻译、赏析
下一篇:《情诗(其三)》原文与翻译、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