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敬容·森林在成长》中外哲理诗赏析
那些树
原先各自在一小块土地
艰难地生长
每小块土地
分别经历过炎阳的烤炙
暴雨的冲涮
当闪电划过长空
那些树各自孤零地战栗
对着漠然的穹苍
许多小块的土地
有一天忽然接壤
连接起来的大片土地
铺满了新鲜阳光
人们忽然发现
一座新的森林
枝叶多么茂盛
颜色绿得发蓝
是多情的土地
为它提供了额外的营养
还是无情的日晒雨淋
使它在磨砺中
日益顽强
还有风
有时轻轻爱抚
有时赫然震怒
风过处
尘沙障蔽住
明亮的太阳
但树在成长
森林,在成长
在北方,或者在南方,在祖先留给我们的这块土地上,大片大片的森林郁郁葱葱;在阳光下,在风中,每一颗树都挺直了躯干,不断壮大着自我,一望无际的浓绿覆盖着辽阔的山川,树在成长,森林在成长……
这首诗的题目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了勃勃生机的意象,而诗中包涵的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又给人以启迪。
第一小节中,树是一个一个的弱小而无助的生命,它们在严酷已极的自然条件下,“艰难地生长着。”“炎阳的烤炙”、“暴雨的冲涮”下,“漠然的穹苍”似乎根本无视这些弱小的生命个体的存在,一任它们各自孤零地战栗,生生死死都那么可悲、可怜,就连养育它们的土地也爱莫能助。
但是,在诗人的想象中,奇迹终于发生了。
“许多小块的土地/有一天忽然接壤/连接起来的大片土地/铺满了新鲜阳光。”这和第一节中所描绘的情景多么不同!树们终于能够纷纷告别孤苦零丁,在阳光下比肩携手,欢聚一堂。
树告别的不仅仅是孤独,迎接的,也不仅仅是自己的伙伴;它们告别的是病态的环境和沉重的压抑,迎接的是崭新的命运和生命力所放射出的灿烂和辉煌;在阳光下,它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着, “枝叶多么茂盛,颜色绿得发蓝。”当然,诗中所描绘的并不是树的世外桃源,旧有的磨难并没有因了土地的接壤和树的聚首而销声匿迹。依然有“日晒雨淋”,有赫然震怒的风,有遮天蔽日的尘沙,但是,它们已不再战栗,不再惊恐不安了。作为一个整体,森林是无所畏惧的:每一棵树都“在靡砺中日益顽强”起来。它们把根深深地插入“多情的土地”,吮吸着泥土“为它们提供”的“额外的营养”,同时又把绿色的手臂尽力地伸向空中,去承受“新鲜的阳光”。无数的根和无数的枝干就这样不可遏止地延伸着,生长着,进入生命中最辉煌的时期。“树在成长,森林在成长……”
“诗无达诂”,我们很难确切地说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它就象一面多棱镜,在阳光下闪射着多变化的光采。从时代背景来看, 《森林在成长》作于1981年,当时中国在经过了长期的动荡之后,又开始重上轨道,饱经忧患的诗人对未来正充满了希望。在《陈敬容选集》中,与此诗相临的另一首是同年5月所作的《致革新者》,诗的开头和结尾是这样的:“绿得最丰满的,是雨后的树林/初霁的天空晶盈,谁能不爱/没有风风雨雨,怎显出爽朗新晴?/明丽的阳春展现的是寒冬贮备的色彩/……当黑夜撤尽了迷雾,节节败退……/冲破它,朝霞又辉耀夺目的光采。”如果诗人是把“土地”比作人民,“许多小块的土地/有一天忽然接壤”写的是中国人民告别一盘散沙似的状态,在改革开放的旗帜下凝成一股伟大的力量,那么,森林便是指在人民怀抱中成长起来的改革者,这样,不仅“多情的土地/为它提供了额外的营养”有了最好的解释,而且风“有时轻轻爱抚/有时赫然震怒”也恰如其份地描绘出了当时的社会政治形势。虽然改革的路上还有这样那样的艰难险阻,但时代毕竟要前进,树一定要成长,森林也一定要成长。诗人所歌唱着的,肯定是一首对改革者的颂歌。
上一篇:《胡适·梦与诗》中外哲理诗赏析
下一篇:《闻一多·死水》中外哲理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