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栻·立春偶成》中外哲理诗赏析
律回岁晚冰霜少, 春到人间草木知。
便觉眼前生意满, 东风吹水绿差差。
《立春偶成》是一首咏立春日的节令诗。一年四季中,春与秋是两个特征最鲜明的季节。春天万物萌发,生命由此步入夏的壮大;秋天草木摇落,生命由此进入冬的休眠。春秋这两个处于冷暖转接点上的季节,最能引起“天人合一”、“感物而动”的古人的情绪反应,古代诗歌吟咏春秋二季的作品也最多。历代诗人咏春,或赋早春,或赋仲春,或赋暮春;或新鲜,或欣悦,或感伤,各借一时之景来寓托诗人的情怀,佳构迭出,名作如林。南宋张栻的《立春偶成》写立春日的感觉印象,受诗题的限制,字面上必须紧扣“立春”来写,时间上的具体固定制约诗人不能放纵笔墨,写得太过浮泛。因而这也是一首在创作上难度较大的情况下写出的颇具特色之作。
诗的首句“律回岁晚冰霜少”,暗点题面。“律”指律历。夏历立春日,或在前一年岁尾,或在新一年岁首,“律回岁晚”说明立春在新年之前。“冰霜”二字上接“岁晚”, “少”字上接“律回”。严冬将尽,春天乍回,首句从时间上写出了冬春两个季节的交替,写景上以“冰霜少”坐实“律回岁晚”,显示了新旧交接点上的景物特征。次句“春到人间草木知”,直接点题,借草木写春来。草木知人更知,人和自然界万物共同守候了一个漫长的冬天,终于盼得“春到人间”,连草木都知觉到春天来临的阳和之气,人焉能不欣喜万分!这一句赋草木以人的意识,写物态传人情,是透过一层、加重一倍的写法。
第三句“便觉眼前生意满”,用虚笔写诗人的感觉。开视历书,刚看到今日立春;转眼顾盼,顿时就觉得天地间充满了欣欣的生意。这里的“人觉”与上句的“草木知”连成一片,社会和自然,人与草木,眼前和心中,遍布盎然春意。“生意满”的“满”,可谓一字千钧,凝重传神,这遍布充盈的是造化的伟力!第四句“东风吹水绿差差”,是虚摹之中一片神行的《立春偶成》中唯一一句写实。大概诗人被“立春”这个让人精神为之振奋的日子所感染,走出居室、庭园,迫不及待地到郊野去寻春了。放眼一望,草木尚未抽芽,但见塘边溪头,冰雪已经融化,东风微拂, “吹绉一池春水”,“绿差差”写出了水面解冻后的活泼意态。有东风吹拂、渌水滋润,大地回黄转绿姹紫嫣红已为时不远。
冬与春的转换,旧事物与新事物之间的嬗递演变,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冰天雪地的隆冬是寒冷的极点,但“物到极时终须变”,寒冷的极致也就是转暖的开始。你看那纷纷扬扬的雪花,正在透露着春的消息。“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旧事物的内部往往孕育着新的转机。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残夜未尽,一轮朝阳已在升起;旧年尚在,江山已是春意盎然;新与旧之间就是如此奇妙地倚伏转换。岁晚律回,腊残春到。节气到“大寒”,接下去就是“立春”了。肆虐了一个冬天的冰霜终于开始溶化,草木那被冻僵的生命苏醒复苏了。实际上,一件事物在它出现的时候,自身就伴随着否定性因素,譬如“冬至”日,是数九隆冬的开始,但也就是从冬至这一天起,太阳从南回归线向北回归线移动,“阴极而阳始至”(《通纬·孝经援神契》),日脚长一线中,阳和之气微微萌生,春天开始了她重返人间的归程。
张栻的《立春偶成》还给读者提供了另一向变的启示。“便觉眼前生意满”,“便”,就、即。“便觉”写的是一种骤然的感觉,一下子就觉得盎然春意铺天盖地而来。“春风才一笔,便胜却丹青无数”。显然,这里表现的只是漫长冬天里渴盼春归的诗人,在立春日——这一标志着春回大地的日子,无限兴奋喜悦的心理真实。其时,别说根本不存在“花开红树乱莺啼”的热闹春景,恐怕连“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之景都难以看到。所以, “便觉”一句展示的只是作者饱满的心理感觉。从人作为认识主体的角度来看,世界只是存在于主体感觉中的世界,存在只是被主体反映了的存在,对象只是被主体感知的对象,客观的真实其实不过是主体感觉到的真实,是心理的真实。尤其是在抒情诗中,客观物象已完全被主观情绪溶解,抒情诗中展现的时空是以物理时空为依据,但又经过变形处理的心理时空,它已很难和客观世界完全等同。张栻的《春日偶成》表现的即是诗人对立春日一时的强烈感受,诗句构筑的世界的真实性,也只能从心理真实的层次上去谈论。
上一篇:《非马·秦俑》中外哲理诗赏析
下一篇:《闻一多·红烛》中外哲理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