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加雷蒂·致诺雅》中外哲理诗赏析
一片寂静里,升起我向往的
完整而未成熟的身体。
她向我伸出光明的手
却永远可望而不可即。
追逐啊,成了徒劳的游戏。
当晨光泛起涟漪,她欠伸肢体,
就在我眼前笑着消逝。
“烦恼”啊,“疯狂”的侍女,
你太缺少醉意太缺乏蜜意。
为什么回忆总追不上你?
你的赠礼莫非是一缕云?
不,这是一片呢喃,
以遥远的歌栖满树枝。
回忆,流动的形象,
忧愁的嘲笑,
血的暗……
你回来哄我入睡,
好象橄榄树的古影里
那羞怯的泉……
凭着秘密的清晨,我还是
我还是盼着你芳唇的福祉……
但永不能再尝第二次!
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洗劫的奥秘主义诗人翁加雷蒂眼里,死亡时刻威胁着文明世界,人生充满着痛苦和不幸,生命对他来说,“只是一块哽在喉底的叫喊的岩石”,只有在诗中摆脱绝境,求得心灵的和谐与协调;只有在诗臆造的远离世界的神话王国里,在马拉美笔下牧神梦见的林泽仙女群中;在用天真的幻想构筑的“麻雀唧唧喳喳”,“青枝绿叶在翩翩起舞”的乐园中,人们才能感到“不再沉重”,回到“无忧无虑的孩提时代”。这是诗人一贯的切身感受,也是他在《岛》、《不再沉重》、《自己失去一切》等诗中表现的基本主题。格调悲切,充满失落感和无力感。而《诺雅》一诗则另辟蹊径,虽然表现的仍是内心的痛苦和失落感,但构思深刻,角度新颖,透过追求美好理想与烦恼的辩证关系描述烦恼,颇多哲理内涵,并带几分乐观积极人生的色彩,给始终沉浸在悲痛之中的心灵,带来些许慰勉,值得反复咏读领悟。
“诺雅”(noia)原文为“烦恼”、“厌烦”之意。此诗将它化身为迷人的美女形象,从人们对她的追求,她对人们的诱惑、捉弄,构成一定的情景,从而论述了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伴随而来的“烦恼”的辩证关系,说明人生道路的复杂内含和生命的意义。正如诗的开头7句所描写:“诺雅”作为一个迷人的少女形象,她不仅迷惑、引诱人,同时又捉弄人。她“完整而未成熟的身体”,是那样的令人迷恋和向往。“她向我伸出光明的手,”我自然情不自禁欢快地去迎接她,因为喜爱光明是人的天性。可是她“却永远可望而不可即”, “追逐啊,成了徒劳的游戏。”“当晨光泛起涟漪,她欠伸肢体”,似乎我们马上就能沐浴在她那温暖的怀抱,可她却“就在我眼前笑着消逝”了,象捉迷藏一样,有形有色地呼唤着你,用伸开的双臂、用“笑”来诱惑你,却神秘地若隐若现,让你永远抓不到她。在捉弄着你!说到这里,诗人思绪转换了方位,诗的中间部分,不再说她是美女,而直呼其本名“烦恼”,称她为“疯狂”的侍女,抱怨它,质问它,探究它的本质属性,判断它是善还是恶。说她是“‘疯狂’的侍女”,因为她“太缺少醉意太缺乏蜜意”,伸出光明的手召唤人,又笑着逃避人的追求,永远无法捉摸。诗人在这里运用象征主义手法,用客观世界中与精神相契合的对应物造成意象表达意念,称“诺雅” “赠礼莫非是一缕云”, “是一片呢喃”,是一只“遥远的歌”而且“栖满树枝”,是一个遥远的、流动的、不可捉摸的形象。是一个恶的化身,给人的回忆带来的是“忧愁的嘲笑,/血的暗……。”这些不连贯的、跳跃的串串意象,暗示着“诺雅”的本质和品性,——一个诱人的神秘怪物。如是,“诺雅”不仅令人失望,而且带来“烦恼”,确实不值一求,诗文就此作结吧,不,“诺雅”还有可爱的一面,诗又回到开端的意境里,“诺雅”又成为迷人的少女,她又“回来哄我入睡”,她是那样的甜美,“好象橄榄树的古影里/那羞怯的泉……”迷人羞怯情态,象清清的泉水,注入人的心田,使似睡非睡,似梦非梦中的人,盼望着美女芳唇的福祉,给一个醉心的吻。“诺雅”又在以她青春的美在诱惑人们去追求她了。至此,人们不禁要问:诺雅啊,神秘莫测令人可爱又令人厌烦的诺雅呀,你究竟是个什么精灵,具有这么大的魅力,又神秘莫测。最后诗人一语警人,揭开了全诗之谜。原来她是永远不能使人再尝第二次蜜吻的神女。她是甜蜜的,又是烦恼的,是二者密不可分地熔于一身、人们一刻不可没有的精灵。透过奥秘主义的诗句,传达着诗人的人生领悟,一条朴素的真理,呈现在我们面前: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崇高的理想,都是迷人的,它会给人带来光明,它象悦耳欢快的歌声、给你带来力量,它象清澈甘甜的泉水,使你干枯的心田恢复生机,它是值得追求的,应当爱它,追它,拥抱它,实现它。但世上从来没有一帆风顺的事,波思说得好:“不受痛苦,得不到胜利;不践荆棘,得不到王座;不饮怨毒,得不到光荣;不背十字架,得不到冠冕。”“牺牲常常是获得的前提。”所以,追求必然伴随着烦恼,追求不断出现“消逝”和捉弄, 只有不畏烦恼,不怕消逝的追求者,才能尝到芳唇亲吻的甜蜜。更为重要的是美景是无限的,追求应是无止境的,同一个目标,只有一次亲吻, “永不能再尝第二次”, 下一个亲吻在更远的目标等待着你,仍需不怕烦恼不怕捉弄地再追求。让我们牢记“诺雅”的二重性格,因为“烦恼”是值得的,它是亲吻的前提:
该诗意象朦胧,寓意却深刻隽永,失落中带着希望,激励在不言之中,堪称诗人悲切中充满乐观之佳作。
上一篇:《舒婷·致橡树》中外哲理诗赏析
下一篇:《莱蒙托夫·致谢》中外哲理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