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捷尔纳克·雷雨一瞬永恒》中外哲理诗赏析
夏季就这样告辞了,
在半途之中。脱下帽,
拍一百幅眩目的照片,
记录下黑夜的雷声隆隆。
丁香花穗可冻坏了。
这时,雷,摘了一满抱
闪电——从田野摘来闪电
好给管理局做灯。
暴雨爆发,扑满篱笆,
仿佛炭笔画出无数线条;
穷凶极乐的波浪
漫溢在大楼的屋顶。
此刻,“意识崩溃”在使眼色:
就连理性的那些角落——
那些明白如昼的地方
也面临如梦初醒的照明。
帕斯捷尔纳克出身于典型的艺术之家,父亲是著名的肖像画家,母亲是天才的钢琴家。童年时代,他就有幸结识了父亲的好友、奥地利著名诗人勒内·里尔克,使他对诗歌产生了浓厚兴趣。12岁起,他又师从有名的作曲家斯克里亚宾、他家的邻居,攻习钢琴和音乐原理,长达6年。优越的家庭环境,使他自幼受到良好的美术、音乐和文学艺术的熏陶。青年时代,入大学后,又先后研读法律与哲学,进一步培养了其富于哲理思辨的能力。从小对艺术的爱好和大学教育,对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他早期是在象征主义和未来主义的吸引下步入诗坛的,但他并不甘心步前人的后尘,而是力图有所创新,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他认为,艺术要在自我意识领域内,用感情的“光线穿透”生活,从感情的主题中诞生艺术,因此“艺术记录被感情取代的现实”,而“现实的经验是全部艺术的源泉”。可见,他十分重视作家的自我感觉、自我体验,用文学评论家的话来说就是“以最大的真实再现他的‘此时此地’的某一刹那”。因而他的作品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性、直觉性。为此,他十分重视日常生活的具体细节,非常擅长在生活的汪洋大海之中,捕捉“出现在眼前的生活中的这一瞬间”,通过作家本人直接看到、听到、感觉到、思考到的各种意象,从中摄取永恒的理念。这表现在描写大自然的时候,就使得他笔下的自然景色带有强烈的、鲜明的人格化、个性化特征。他曾经在论文《几个原理》中说过:“诗歌根据天生的听觉能力在字典的喧嚣声中探索大自然的音调,挑选完毕后,确定韵律,然后给予灵感,产生主题”。《雷雨一瞬永恒》就是这种创作思想的结晶。
“一瞬”与“永恒”是属哲学范畴内的一组对立的时间概念。诗人选取自然现象中常见的夏日的雷雨为媒体,通过一系列自然景观的具体细节变化,表现出一瞬之间感觉上的、艺术的静止相对于自然力、精神的永恒运动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这里明显采用象征主义诗人惯用的视、听“通感”的手段,首先由即将告辞的夏天充当目击者,将“黑夜的隆隆雷声”用“眩目的照片” “记录”下来,然后让劈雷作为主人, “从田野摘来闪电”,去给“管理局做灯”,又将“扑满篱笆”的暴雨当作画家,将它的杰作比拟为炭笔画出的“无数线条”和屋顶上的“波浪”,透过这三组意象,最后引申出犹如“意识崩溃”的雷声,连同“如梦初醒的照明”的闪电——这产生于瞬间的大自然创造的神迹对人的理性认识的启迪。那就赋予人的瞬间感悟以永恒的意义。因为接照康德的学说,在一切现象中,具有永恒性的东西是“物自体”,即“自在之物”,也就是现象的本体,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不依赖于感觉,但能刺激感觉,引起感觉,而理性是一种最高的认识能力,它要求对于现象的本体有所认识,永恒的理念便是由此而生的。既然作为现象的本体“雷雨一瞬永恒”,那么作为现实的记录者,作家的自我感觉和体验,以及他所真实再现的“此时此地”的那“一刹那”的艺术作品也将永不消逝,这就是诗作所包孕的深刻哲理内涵。
该诗将自然界极强的自然力量——夏末的电闪雷鸣、如注的暴雨置于静态的艺术空间里,使诗与画两种姊妹艺术融为一体,经由雷声变幻为“眩目的照片”,闪电化为“灯”,暴雨如同画师,雨水泛成“波浪”等一连串流动的画面,在动与静的相互对照中,使人领悟到深刻的艺术辩证法,显示出作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功力。可以说,这既是一首有形的诗,也是一幅有声的画。我们赞叹大自然瞬间神奇的魅力,是它给予诗人“一刹那”深刻的感受和体验,使诗人通过语言符号将之冶炼、演化为诗歌而永存于世;我们更赞赏作家善于从自然景物捕捉灵感的能力和他巧夺天功的以具象表达抽象思想的艺术表现力。
上一篇:《夏菁·雨中》中外哲理诗赏析
下一篇:《杨炼·飞天》中外哲理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