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鹤鸣》中外哲理诗赏析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或在于渚。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
其下维萚。他山之石,
可以为错。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或潜在渊。
乐彼之园,爰有树檀,
其下维穀。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
这是一首讽劝王朝统治者招揽人才的诗。诗中对在野贤人隐逸环境的描写高洁清远。后世称隐士为鹤鸣之士,即源于此诗。今天的哲理诗可以在《鹤鸣》中找到其渊源;而诗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则成为至今常用的成语。
全诗分为二章,每章各九句。二章描写景致类似,大意相同。园字是全诗眼目,诗着意描写的是贤者所隐居的小园。小园临近幽深的湖边,可以不时听到嘹亮的鹤鸣响彻四野。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漫游,一会儿潜伏在水底,一会儿又浮游到小洲旁的浅水里。园中有高大的檀树,下有楮木和飘落的枯叶。多么清幽可爱、令人神往的小园啊,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居住在这里的主人,一定是一位品行高洁、气质清远的贤者。既然有这样的贤者,何以不招请来委以重任、治理朝政呢?须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啊!
这首诗全用比兴体,无一句径直道来,含而不露,给人以驰骋之想象,达到了“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的艺术境界。王夫之说:“《小雅·鹤鸣》之诗全用比体,不道破一句,三百篇之创调也。”(《姜斋诗话》)指出了此诗全首皆用比兴寄托之法,使诗的哲理随着诗人所描绘的景物表现出来,从而创造了《诗经》中罕见的格调。表面看来,整首诗似乎只是描绘鹤鱼渊渚、檀木山石等自然景物,但其实质则是讽劝当国者招隐求贤。诗中所描绘的鹤的清高、鱼的自由、檀的清香、石的坚实,处处都寄蕴了贤者的品格与气质。使人“即景以思其人,因人而慕其景,不必更言其贤,而贤已跃然纸上矣。”(《诗经原始》)“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皋,沼泽。九皋,九曲之泽,即幽深的沼泽,极言深远。使人想到那品德高尚的贤者,虽隐身江湖,但其名声却远扬天下。“鱼潜在渊,或在于渚。”以鱼喻贤者,使人联想到贤者所过的隐居生活的潇洒自在。 “爰有树檀,其下维萚。”比喻贤者当居高位,不贤者当居下位,委婉地规劝当国者应当崇尚如檀树般的贤者,应该辞退如枯树恶木般的小人。“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即其他山上的石头,可以被用来磨玉。喻指王朝统治者应当举贤用能,启用隐居的贤者,就像别处山上的石块可以用来磨琢玉片那样,贤者可以帮助君王辅政,不可把他埋没在深山里。可见,诗中鹤树鱼石等物虽为实写,却只是一种比喻或象征,在这景物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丰盈的意绪,这是诗人运用了以实求虚、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所以我们读它,感到颇有深意,回味无穷。
这首诗设比言志的手法和它所包蕴的哲理,为我国后世哲理诗的写作奠下了基石。对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两句富于哲理的诗句如何理解,不同时代的论诗者歧说不一。唐代孔颖达从儒家政治角度解诗,联想到借鉴异国经验治理自己的国家,是颇有见地的。南宋朱熹从理学角度联想到对可憎的人,也应知其善而用其所长。程颐则从道学的观点理解为,此句是以石喻小人,以玉喻君子,君子在小人中“磨砺”方可成就义理道德。这些看法见仁见智,可供参考。我们认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所体现的事物间相辅相成的道理是很深刻的,具有积极有益的现实意义。小而言之,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这两句诗启发我们要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接受别人的批评,以弥补自己的不足,改正自己的缺点;大而言之,我们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时代,闭关锁国不利于发展生产力。这两句诗启发我们要善于学习,利用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经验,来加快建设我们自己的国家。
上一篇:《陈衡哲·鸟》中外哲理诗赏析
下一篇:《狄金森·“为什么我爱”你,先生》中外哲理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