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临终诗》中外哲理诗赏析
言多令事败,器漏苦不密。
河溃蚁孔端,山坏由猿穴。
涓涓江汉流,天窗通冥室。
谗邪害公正,浮云翳白日。
靡辞无忠诚,花繁竟不实。
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
三人成市虎,浸渍解胶漆。
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
孔融是东汉末年的名士, 《后汉书·孔融传》称他“负其高气,志在靖难”。他在政治上属拥汉派人物, “融知绍(袁绍)、操终图汉室,不欲与同”,与曹操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供职曹操手下,多所违忤,因此终被曹操杀害。关于他被害的经过,在《后汉书》上有所记述:“曹操既积嫌忌,而郗虑复构成其罪,遂令丞相军谋祭酒路粹枉状奏融曰:‘少府孔融,昔在北海,见王室不静,而招合徒众,欲规不轨,’云:‘我大圣之后,而见灭于宋,有天下者,何必卯金刀。’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不戴帽子,光著包头发的巾)微行,唐突宫掖。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缻中,出则离矣。’既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书奏,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诛。”孔融在这首《临终诗》中,总结了自己被害的原因,阐发了许多人生处世的哲理。
全诗共十六句,可分为三个层次。前六句为第一层,总结“言多令事败”的惨痛教训。器不密则致漏,机不密则害成。河堤的溃决始于蚂蚁的孔隙,高山的毁坏由于猿猴挖的巢穴。奔流不息的长江汉水,是由涓涓细流汇集而成的。这些事例都说明,事物的发展有一个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渐变到突变的日渐积累的过程,稍有不慎,就会酿成大错。如果不懂得“防微杜渐”,那就足以败乱大事,就要“天窗通幽室”,从天堂掉进地狱。从第七句至第十四句为第二层,进一步说明遭受杀身之祸的原因,是“谗邪害公正”。多言多失,不慎小节,让别人钻了空子,固然是“事败”的原因,但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原因是奸臣当道,邪恶欺压公正,正义难以伸张。“谗邪害公正”,一语道破本质,是对当时社会邪恶势力的控诉。但这种“浮云翳白日”的情景毕竟是暂时的,总有一天会把阴云驱尽,正义战胜邪恶。“靡辞无忠诚,华繁竟不实。”指那些爱说漂亮话(靡辞)的人并不可靠,就象花开得过份繁盛而不结果实一样。“人有两三心,安能合为一。”指自己很难与那些三心二意、不能忠于汉室的人共事。“三人成市虎”两句说明流言可畏。城市本无猛虎,但经多人转述,便可惑乱视听,无会变为有,假可当成真。这句诗针对郗虑、路粹等人合谋捏造事实陷害作者而言,而曹操原本怀疑自己,身遭横祸注定难免。在这种情况下,过去那些象“胶漆”一样情谊密切的朋友,由于怕牵连自己,都象被水浸渍解开一样全疏远了。诗的最后两句为第三层,作者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写道:“生存多所虑,长寝万事毕。”活着的时候千思万虑,人一死一了百了。这是无可奈何的结语,也是对诗题“临终”的照应。
通观全诗,孔融临终前回顾自己的一生,总结出人生必须慎于小节、善于防微杜渐的惨痛教训,对人情世态作了深刻的揭示,引咎切责,感情深沉,叙喻结合,以喻明理,读来令人感慨万端,可谓建安时代“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的佳作。
上一篇:《杨慎·临江仙》中外哲理诗赏析
下一篇:《沈荣俊·书怀》中外哲理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