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卷·冯公岭》中外哲理诗赏析
乱峰千迭拂云霓,
辐合坑崖立似梯。
曾向括州州里望,
众山却是此山低。
浙江省东南部,有一带山脉绵延于瓯江、灵江之间,山势呈东北——西南走向,层峦迭嶂,气象峥嵘,这就是括苍山。地以山名,隋朝曾在山下设括州治所,唐代以后也称处州、永嘉都。翁卷笔下的冯公岭,就位于括州境内,是括苍山之一脉。
作为诗人的家乡山,翁卷对冯公岭是熟悉的,并常常为此山的雄伟气势所震摄。诗的前两句,就是极写冯公岭的高大与峻峭。“乱峰千迭拂云霓”,形象夸张地描绘出山的气势,连绵的山峰如犬牙般兀立,群峰汇聚,层层迭迭,直插云天,用一“拂”字,将山写活了,是山可拂云霓,这样写山势极有动感。如果说这句是从附近从山下望山的视觉形象,那么第二句则是在冯公岭山上、置身山中所得到的视觉形象,“辐合坑崖立似梯”,一道道山脊像车轮上的辐条一样向冯公岭汇聚,在视力所及的范围内,冯公岭应是众峰之巅了。“坑”,这里指山谷,“崖”是高峻的山边,冯公岭不仅位于众峰的制高点上,而且山势险峻陡峭,深谷绝壁,直立如梯,这样给人的感觉是尤其高峻,凌驾于周围诸峰之上。以上两句生动形象的描绘,一下子把冯公岭的总体形象展示在读者眼前,虽着墨不多,却使人如临其境,如随诗人由远而近, 由山外而山中, 由山下而山顶,不由得被冯公岭的气势所折服,真有一种“凌绝顶而小众山”的感觉。
诗的三、四两句,陡然来了一个大的转折,将视点一下子拉得老远,由于观察角度的变化, 由于参照物的变化,结论几乎是截然相反的——“曾向括州州里望,众山却是此山低!”尽管在冯公岭观山得出的印象是雄伟高峻为群峰之首,然而在更辽阔的范围里看,从括州来说,括苍山的千万山峰中,却是冯公岭低矮。用一个“曾”字,首先是表明视点变化的时间概念,其次是强调指出自身已经有过的具体体验,从而让读者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你对冯公岭的印象是不正确的,冯公岭并非群峰之冠!前后对比,结论迥异,在引起认识上的巨大落差之余,也使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发出更多的思考,从中受到理性的启示:对同一事物,立足点不同,观察角度不同,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这是启示之一。对复杂的事物,很不容易获得正确的认识,要真正了解它,需要作由表及里、多角度、多侧面的详细考察,不能单凭一时感觉或表面印象就轻易下结论,这是其二。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的眼界总是有限的,且不可囿于一己之见自以为是,固步自封,这是其三……总之,短短一首七言绝句,能让人获得如此丰富的教益,的确反映了诗人艺术概括上的深厚功力,可以说, 《冯公岭》与苏轼的《题西林壁》在所表达的哲理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上一篇:《白居易·其四》中外哲理诗赏析
下一篇:《陈敬容·力的前奏》中外哲理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