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尾芭蕉·松尾芭蕉》中外哲理诗赏析
松尾芭蕉(1644~1694)日本江户时代俳谐诗人。出身于伊贺上野的臣属武士之家。童年为藩主公子伴读,习俳谐。公子夭折,遂外出谋生。在江户(即今东京)投俳谐诗人北村季吟门下,学习贞门俳谐,后又习革新派谈林派俳谐。1680年寓居弟子杉山杉风鱼池旁一庵内,因旁种芭蕉,随改名松尾芭蕉,在芭蕉庵专心推敲俳谐,以孤寂之心境,在大自然中觅寻对应物象,超越贞门、谈林两派,一改俳谐平俗诙谐之风,独创高雅而纯朴,真诚而闲寂恬谈之韵,形成“蕉风”。
芭蕉自1667年起,四处漂泊,遍游日本各地。所到之处,均以俳谐抒怀,结集成册的有《野游纪行》(1684~1685)、《鹿岛纪行》 (1867)、《笈中小札》、《更科纪行》(1687~1688)、《奥州小路》(1887)以及《幻住庵记》、《嵯峨日记》 (1690~1691)等。后芭蕉及其弟子的俳谐结集为《芭蕉七部集》(1736~1741),全面反映了“蕉风”之风格、成就及发展轨迹。其中《旷野》、《冬日》为芭蕉早期代表作,《猿蓑》《木炭草袋》为其最高成就之作。由于芭蕉创作提高了俳谐的品位,从而使俳谐跃入日本文学之林,并尊为“俳圣”。
上一篇:《吴融·杨花》中外哲理诗赏析
下一篇:《汉乐府·枯鱼过河泣》中外哲理诗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