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到抽身悔已迟,每于败局算残棋”——李梦阳晚年的诗途叹悔
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号空同子,二十二岁中进士,曾任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江西按察司提学副使。为官清正廉洁,因与当时擅权太监和皇帝国戚作对,曾三次下狱,几乎丢掉性命,气节名震当朝。
李梦阳又是前七子复古文学运动的领袖,著名诗文作家。统观他的文学创作尽管也有反映现实的作品,但主要创作倾向是追求高古的诗格和正宗的诗调,偏执于追踪古人风格。他因此写了大量模拟汉魏盛唐诗风的作品,化费了很多心血和精力。结果,古风古意非但没有真正求得,反而失去了自己的创作个性,读他的诗,闻得到古旧的气息,但很少能发现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立意和风格。
晚年,他接触了大量的民间歌谣,如梦方醒,慨叹“真诗乃在民间”(《诗集自序》)。“真诗”便是指具有真情实感、从诗人心中自然流出,不加雕琢,浑然而成的诗。而自己几十年来,极尽模拟之能事,制造了大量的诗文假古董,真是不堪回首。梦阳为此追悔不已。尽管在晚年努力写了一些立足于现实,具有真情实感的诗,但几十年大好的创作青春因误入歧途而几成虚度,如今发白人老,也只好回首叹悔了。
空同子的悲剧是具有时代性的,这场复古文学运动,旨在振兴明代古典雅文学,他们普遍错误地认为,通过模仿汉魏盛唐诗,最后便可写出具有高古风格的诗。但实际上他们的创作脱离了生活实际,也就不可能产生如民间“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那样有真情实感的“真诗”。
李梦阳诗歌创作上“邯郸学步,失其故步”的深刻教训,值得后人深思。
上一篇:“九品中正制”的“三难八损”
下一篇:“二七”大罢工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