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武景气”与七条教训
1955年到1964年是日本经济高速度发展的时代,俗称“神武景气”。也有的学者把这次经济繁荣称之为“数量繁荣”。所谓数量繁荣,是指既没有通货收缩也没有通货膨胀,经济在物价稳定的形势下不断发展,企业可以通过增加交易额来增加收益,是最理想的一种局面。
然而,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出现神武景气的过程中,也暴露出阻碍生产发展的种种问题。其主要的问题是国营铁路运输能力、电力和钢铁不足,这些问题都构成国内批发物价上涨的因素,产生不利的影响。国营铁路和运输,在神武景气期间一直非常紧张,车站积压的待运货物增多,不得不临时动员卡车运送,然而由于公路很坏,效果也不大。鉴于神武景气的这种沉痛教训,便加速全国纵贯公路和收费的高速公路的积极建设。
针对电力和钢铁不足,采取了增加工程数量的投资和提前开工的措施。但是,采取这些办法则几乎不能指望在短期内会取得增加生产能力的效果。毋宁说,从短期来看,钢铁业越是急于进行设备提资,就越是需要大量钢材,这反而造成了供求关系紧张的矛盾。
此外,在神武景气期间,缺水的现象非常严重,在川琦、四日市、尼琦等工业地区,由于抽地下水过多而造成地基严重下沉。采取制止地基下沉和确保用水的措施是重要的。
阻碍神武景气向前发展的致命因素,还不是生产上出现的障碍,也不是国内繁荣造成的出口不振,而是由于进口急剧增加,国际收支恶化,出现了外汇危机。为了度过这次危机,从国际货币基金进行了紧急借款。但是,并不是不付任何代价就可以接受紧急贷款的,其代价就是实行紧缩财政,谋求恢复国际收支的平衡。1957年外汇危机时,日本银行决定加强紧缩银根后,通货紧缩政策便充分显示了效果。
日本在“神武景气”过程中所遇到的障碍和问题较多,而解决问题时,又往往在最后关头,才临阵磨枪,采取应急措施,缺乏预防性的政策,执行时也就难免付出重大牺牲。对此,1958年3月,日本发表了经济白皮书,在谈到经济政策时列举了七条教训。通俗地说,这七条教训是这样的:(一)不能对经济本身所具有的自动调节能力抱过大的期望。这次也出现过乐观论,认为即使神武景气繁荣得过头也会自行恢复,经济和国际收支都会顺利发展,因此没有必要采取经济调整措施。但是,在现实中,这种乐观论行不通。(二)如果经济本身的调整能力不够,就应该更早地灵活地采取调整措施。应该注意实行预防性政策,以便将经济变动限制在最小的范围内。(三)经济统计不完善,延误了政策的实施。(四)执行政策时没有充分注意经济统计中出现的信号。即使已经出现了警告信号,也还是借口有特殊理由而要“横过马路”。无视信号导致了负伤者的增多。(五)非常缺乏使经济保持平稳发展的政策措施。例如,在资金过剩时不采取措施吸收这些多余的资金,因此,银行的过度竞争加剧了经济的变动。(六)在考虑经济时,总是将长期的目标同短期的措施混为一谈。借口长期需要现代化投资,而不管眼前的国际收支已经陷入危机状态,还想继续往前跑。(七)相反,如果不在考虑短期因素的同时考虑长期结构的变化,采取紧缩银根政策,那末就会对社会的一些薄弱部门造成不良的影响,使长期的资源分配出现不平衡。日本这一经济白皮书写的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但是,至今仍然有参考价值。
上一篇:“社来社去”与“社来官去”
下一篇:“福利社会”神话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