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扎罗的天鹅”与罗西尼
罗西尼是19世纪前半期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他1792年生于贝扎罗城。因其作品受到群众喜爱,所以被昵称为“贝扎罗的天鹅”,喻其擅于歌唱。
罗西尼的父母都是音乐家。父亲接受了法国革命的思想,曾因宣传共和、参加爱国运动而被天主教当局逮捕入狱三年,释放后被迫成为流浪艺人,在一个走江湖的歌剧团里当乐师;母亲是这个剧团的歌手。
童年的罗西尼就有一副美妙的歌喉,表现出卓越的音乐才赋。他跟着父母到外演出,在歌剧团里唱童高音为家庭挣钱糊口。直到他12岁时,才在波伦亚开始系统的音乐专业学习。后来,他又担任了歌剧团的伴奏和指挥。
1810年他开始了歌剧创作生活。他的初期作品,反映了意大利民族意识的觉醒,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他们从他的歌剧创作中看到了意大利歌剧复兴的苗头。在当时人民中间普遍流传的爱国思想的影响下,罗西尼的创作越来越富于政治热情了。在1813年,就根据伏尔泰的悲剧创作了正歌剧《唐克莱底》和喜歌剧《在阿尔及尔的意大利姑娘》,都鲜明地反映出爱国的民族感情,在威尼斯上演后,使他闻名全意大利。有人写道:“在意大利有一个人,大家谈论他的时候比谈论拿破仑还要多。这个人不过是一位才20岁的作曲家。”这里指的就是罗西尼。司汤达也说,当时意大利北部各城市的街上,人们都唱唐克莱底的咏叹调《忧心忡忡》。可见他的作品多么为群众所乐于传唱。
1815年,罗西尼受聘到那不勒斯的圣卡尔罗歌剧院担任作曲家,从而结束了流浪生活,地位开始稳固,收入也相当可观了。1816年,他的喜歌剧《塞尔维亚的理发师》在罗马首次上演,因既有较高的思想内容,又富于情趣,引人发噱而大获成功。这部杰作,表现了罗西尼写讽刺喜剧音乐的天才,是他喜剧创作中的高峰。此后,他更多注意英雄性的歌剧题材。这是和他的民族感情和爱国思想的不断高涨分不开的。在此期间,他写了许多取材于历史及传奇的歌剧作品,如《英国女王伊丽莎白》(1815)、《奥赛罗》(根据莎士比亚的作品,1816)、《摩西在埃及》(根据林吉埃里的爱国主义悲剧,1818)、《湖上夫人》(1819)、《穆罕默德二世》(根据伏尔泰的悲剧),(1820),等等。在这些作品中,他表露出要树立一种异常悲壮风格的意向,创造了当时的意大利所期待的各种英雄形象。这些作品虽然写的是历史人物,但都贯穿着民族解放斗争的思想,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1822年,意大利的革命运动遭到奥国统治者的镇压后,罗西尼率领了一个意大利歌剧团离开祖国,先后到维也纳、巴黎、伦敦等各大城市演出,都受到热烈欢迎。1824年他被任为巴黎的意大利剧院的院长。1826年他又被任为王家作曲家和歌唱总监。当时的巴黎,政治空气活跃,自由民主思想高涨,激起了罗西尼的创作热情。1829年,他创作并上演了取材于席勒的描写爱国的人民群众起义、反抗外族压迫的剧本《威廉·退尔》。这部歌剧不仅为意大利歌剧艺术的新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也为其他各国反映爱国思想的歌剧艺术提供了新的创作经验,甚至19世纪西欧歌剧艺术的发展,都直接或间接受到它的影响。这使罗西尼成为当时欧洲红极一时的作曲家。然而,这也是他最后的一部歌剧。此后,直到他1868年逝世于巴黎几十年间,罗西尼只创作了一些价值不大的歌曲,特别是倾向于写宗教作品,几乎失却了往日的峥嵘。
早年一向以写得多(他留下的歌剧有38部之多)、写得快(他过去写任何一部歌剧从来没有超过15天的)而著名的罗西尼,为什么在他后半生的几十年间“江郎才尽”了呢?归根结底,正是由于他的富裕、悠闲的生活,特别是脱离法国当时火热的资产阶级革命斗争,因而他的创作源泉枯竭了。面对着贝里尼、梅耶比尔、威尔第等年轻一代著名歌剧作曲家的活动,他却安于生活在自己昔日的光辉中,不愿再挺身走险了。
上一篇:“诗言志”对传统诗歌理论的束缚
下一篇:“趵突泉”的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