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途而废
“中庸”是孔子和儒家道德学说的核心范畴,“中庸之道”即待人处事不偏不倚、无过不及,恰到好处的态度,这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境界。子思在《中庸》一书记载孔子的话说:只有圣人才能达到“中庸”这种道德的最高境界,而孔子自己也只能是朝着遵循中庸之道,不致半途停止的方向而尽力。
范晔《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讲了一件事,说是河南乐羊子在路上拾一块金子,交给了妻子,他的妻子说:“有道德的人,不喝盗泉(在山东泗川县)的水,是厌恶那名字不好;廉洁的人,不吃有损于自己人格的东西,何况拣到金钱就想贪图其利而污辱了自己的行为呢?”羊子因而感到很羞愧,把金子送回原处,自己出门拜师学习。一年以后,羊子回家来,妻子问他为什么回家,羊子说:“出门时间长了就想家,所以回来,并没有别的意思”。羊子妻子于是拿着剪刀走到织布机前对羊子说,“这上面织的布从蚕茧上生出,靠织布机才织成布,由一根一根的丝线积累起来,才有寸,由无数个寸积累起来,才能成丈成匹,制做衣物。现在如果剪断这些织纱,那么就会前功尽弃,往日的时间和精尽就算白费。学习的人不断地学习积累,应该每天都知道自己有什么不足的,从而不断完善自己,达到求学的目标。你现在学了一半就跑回来,与我剪断这些织纱又有什么不同?”
有始无终,既是道德修养上,也是学习和事业上的大忌。
上一篇:半是天灾,半是人祸
下一篇:哀哉,大元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