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副实的释高闲
释高闲,生卒年不详,唐乌程(今浙江乌程)人,在湖州开元寺为僧。善草书,宣宗时,召对挥毫,加“大德”号。
高闲的草书,源出张旭,兼师怀素,善于以书法渲泄内心的感受。据《高僧传》记载,高闲还工于楷书,但现在已经散失了。
现存他的《千字文》草书墨迹,用笔狂放。可是,高闲的用笔是比较草率和粗疏的,时出败笔,可见他的基本功并不十分扎实。有些笔画或者细弱飘忽,或者臃肿肥钝,或者随手掠出,或者侧笔横涂,凡此种种,无不触目。此外,就狂草书而言,高闲此卷的章法也是比较平淡的,缺乏怀素、张旭那种纵横捭阖、任意驰骋的大家风度,容易给人一种用笔疏狂、肉多骨少的印象。其书法的可取处在于气势的恢宏旷达。而其用笔,则时时流露出一种野狐参禅的意味。相形之下,无论是笔法还是章法,都远远不及他所取法的二家。
前人评高闲草书,有“神彩超逸,自为一家”的赞词,实则颇多溢美之嫌。高闲之所以名声雀起,除了皇帝的召见,恐怕更主要地是由于韩愈的知遇,韩氏曾作《送高闲上人序》为赠,名动士林。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元代书家鲜于枢则论曰:“高闲用笔粗,十得六、七耳。”正是比较客观公正评价。
唐孙过庭在《书谱》中说,有的书家由于名不副实最后是“徒彰史牒”“空著缣缃”,当时可能是“凭附增介”,死后则是“身谢道襄”。高闲就可以算作这种类型的书家,所以后世学高闲书法的人寥若晨星,这不能不是一种历史遗憾。
上一篇:南非长跑姑娘被戏弄
下一篇:名作多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