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的漩涡
我国的古代小说,无论文言的或是白话的,神异的故事一直占着很大的比重。这样小说或多或少地含有志怪的成份,小说的思想有意无意地蒙着迷信的色彩也就不足为奇了。
古代小说的迷信思想主要表现为一种天命观念。一切社会大局,国家大事,英雄人物的命运,乃至小人物的贵贱生死,悲欢离合,莫不出于天意前定。反映在小说中时,则借助托梦、异兆、天书、玄女,白猿等等媒介,对小说的情节结构、人物性格塑造,思想内容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西游记》情节结构是从唐僧师徒所要遭受的“八十一难”当主线建构的。这八十一难只是一种宗教的象征,与情节本身关系并不密切。且《西游记》每到孙悟空技穷时便有南海观音相救,以此推动情节发展,有时不免让人觉得作者笔力不到。
小说中的英雄人物也在这种天命思想的笼罩下被赋予了神性。《飞龙全传》中的“真命天子们”均是出生时便有异兆,要么火光冲天,要么祥云笼罩,满室异香。他们每做一件事也定有神异的力量相助:宋江打仗受阻时,天女就会授给他兵书,托梦告诉他解决的办法。诸葛亮想借东风,六丁六甲就会帮忙,甚至他自己的魂魄也可以在五丈原显圣。人物的可信度,性格的鲜明性,独特性都大大降低。至于性格的发展变化,丰富内涵就更无迹可寻了。
这种天命思想还把许多本来是描写现实,有积极意义的小说变为宣扬天命报应与因果轮回的道德说教。《刘小官雌雄兄弟》中.主人公是个开酒店的小商人,喜欢帮助别人,先后收留了两个落难的小厮(实际上是一男一女)。商人病故后,兄弟二人愿意成婚,这本是一个令人感动的,表现下层人民优秀品质的好题材。但作者的指导思想并不是刻划出人扶人之危的美德,而是为了说明由于老人的积德,使三家坟墓皆有孝妇孝子祭扫。这样扶人之危的品质的社会意义就丧失殆尽了。
《封神演义》中,作者虽着力刻划纣王的残暴,文王、武王仁慈爱民,但又屡屡说明,纣王灭亡是天数,而非无德。这样小说的思想性便大大降低。
我国古代小说中,迷信的漩涡吞没了不少小说思想艺术上的光芒,但这种漩涡却是与江流并存的一种遗憾,我们不可能要求古人跳出时代的局限,因而我们也只能惋惜,却不可苛求。
上一篇:迷信教条·全军覆没
下一篇:那不勒斯足球队因内讧遭败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