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又走进死胡同
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D.I.Mendeleev,1834—1907,俄国)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开创了化学研究的新纪元,成为化学史上的里程碑。但由于思想方法上的绝对化,他最终又走进了死胡同。在门捷列夫按原子量大小排列元素时,发现钻和镍及碲与碘处于反常状态:若按元素性质安排它们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它们的原子量的排列就是颠倒的。最后门捷列夫按元素性质排列了它们各自的位置,而把原子量倒置的原因归咎于它们的原子量不准。他自己反复测试了这几个元素的原子量,始终无法对它们的原子量进行纠正。他临去世时只好把这一希望寄托于后人,希望他们能够证明,所有的元素都是按原子量递增的顺序在周期表中排列的,以实现他心目中的完美。后来科学的发展证明,门捷列夫所期望实现的这种完美永远也不会实现,因为决定元素性质的不是原子量而是原子的电子层结构。门捷列夫找到的只是一种经验规律,并非是决定原子排序的本质。门捷列夫生前本来有条件深化他对周期律的认识,因为他去世前已经发现了电子,发现了放射性现象,证实了原子有内部结构。但他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即思维方法的绝对化,使门捷列夫始终不承认原子有结构。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在于,他凭借对牛顿力学的信仰使他一开始就抓住了原子质量和原子性质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了周期律。也正是这种信仰又使他坚信原子不可分的机械原子观,以致不承认电子和放射性等一系列的新发现,使他离科学新进展越来越远。他始终把自己局限在从原子量上追求周期律的完美这个死胡同中。门捷列夫的悲剧表明,思维方法的绝对化一定会把科学家引向歧途。
上一篇:那个时代还没有卡塔克舞
下一篇:门捷列夫受了十八年的煎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