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的困惑——狄更斯及其《双城记》等
人道主义是一个贯穿狄更斯后斯作品的主题。无论是《大卫·科波菲尔》(1850),还是《艰难时世》(1854)及《双城记》(1859),都是如此。这些作品中都塑造了两种类型的人,即充满着“仁爱”精神的人和失去了“人性”的残暴的人。通过两种典型人物的互相对比,解释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他的这类作品大都从善良的主观愿望出发,给好人以圆满的结局;同时,企图通过个人奋斗和宽厚仁慈来解决社会矛盾,体现了狄更斯感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但是,我们又不能不指出《双城记》等小说所表现出来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双重性。作者对待阶级革命的矛盾态度主要由此而来。一方面,狄更斯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对受尽压榨的下层人民表示深切的同情,对资产者的压迫和剥削表示坚决的反对;但是,另一方面,他对资产者的批判主要是针对他们丧失“人性”、缺乏“仁爱”精神。他只是希望用“爱”来消除阶级仇恨,改良社会弊端,用“小人物”温情而感伤的眼泪来达到阶级之间的谅解和妥协。对于革命,他是十分害怕和担心的。他不希望革命发生,只希望温和的改良。他反对封建贵族对农民的迫害,但他更反对革命胜利后人民对封建贵族的专政。狄更斯对于革命的矛盾态度在《双城记》中表现最明显。他对起义者得伐石太太的态度明显以革命为界,由革命前的同情和赞美转为革命后的贬斥、丑化和否定。这就充分显示了狄更斯人道主义思想的严重局限。
矛盾同志曾指出:“他用稍稍理想化的色调赞美贫苦的人。可是他写到冷酷的唯利是图的富人时,他是很写实的……然而狄更斯虽憎恨贫富的不平等,他却以为只要富者能够象父亲一般地对贫者慈爱,就可以达到理想的和平的社会。”这段话准确地确定了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思想及其在创作上表现出的特点。
但是在现实面前,狄更斯的人道主义是行不通的。面对冷峻而丑恶的社会现实,那理想化的人道主义在困惑之余,不免象《双城记》中作为人道主义化身的卡尔登一样,走向它自己的断头台。
上一篇:人见娟枝芳龄夭折
下一篇:人间悲剧——大兴安岭火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