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拉特的唯心史观
萨拉特·钱德拉·查特吉(1876~1938),是印度用孟加拉语写作的著名现实主义小说家,也是印度第一位职业作家。在印度现代文学史上,他和诗人泰戈尔一起,影响了一代作家的创作道路。但由于其唯心史观,也造成他创作上的一些败笔。这明显地表现在《伤风败俗的人》和《乡村社会》两篇小说中。
《伤风败俗的人》是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反映的是当时严重存在的寡妇再嫁的社会问题。萨拉特不再象他的前辈、小说家班吉姆那样,把寡妇视作一棵“毒树”,而是强调妇女解放,在她们身上倾注了无限同情,这是他的一大进步。小说还从另一个侧面描绘了封建大家庭的解体:乌本作为宗法大家庭的一家之长,竭力维护摇摇欲坠的封建宗法门庭,但事与愿违,其表弟萨迪什对出身低贱的寡妇萨维德莉一片衷情,堂弟迪瓦卡尔又与另一寡妇吉尔娜私奔,他自己也受到吉尔娜爱浪的冲击。封建宗法家庭的命运岌岌可危。这反映出二十世纪初的印度,在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冲击下,封建制的社会意识和社会结构日益动摇并走向解体的必然趋势。但是,作者是不自觉地写出这一趋势的。萨拉特笃信并迷恋于“昔日传统国家的光荣和尊严”,他是不愿看到这一幕发生的。所以,在小说的结尾,乌本死后,作者让克己守礼、循规蹈矩的萨维德莉来接管这个家,让她担负起为宗法大家庭“补天”的任务。但企图靠个别人的心地善良、品行端正来维持已是日薄西山的宗法制,这不过是作者一厢情愿的幻想罢了。
萨拉特的唯心史观更明显地表现在《乡村社会》中。《乡村社会》反映了在地主阶级残酷压榨下印度农村贫困落后的现状,形象地揭示出地主、法院和警察三位一体的勾结是农民深受政治和经济压迫的根源,其揭露的深度和广度在当时的印度文坛都是不多见的。但小说中也存在严重的缺陷。作品中只见农民受压迫受剥削的描写,却不见必然出现的农民的反抗和斗争。作者塑造了一个改良主义的英雄人物罗迈斯。罗迈斯进行乡村社会的改革,劝说地主们行善,并以自己的受诬入狱来感化他们,促使其良心发现;原来作恶多端的地主也幡然醒悟,为自己的罪行表示忏悔。于是,作品中出现了农民和地主一起欢迎罗迈斯出狱的场面。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曾真实地描绘过这种改良、调和必然失败的结局,而萨拉特却虚构了一幅地主和农民携手向前的共乐图,企图说明改良主义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威力。这只能说是作者的主观愿望,而非客观现实。
由此可知,萨拉特的唯心史观确实给他的创作成就带来了一定的局限,由此也进一步说明了正确的世界观对作家的创作是如何的必要。
上一篇:萨奇教练成为众矢之的
下一篇:萨柯和范齐蒂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