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贫油吗?
解放前,有关中国贫油的论点,一直占有市场。早在1914年袁世凯政府和美国签订《中美合办油矿条约》,将陕西延长、延安以及热河等地的石油开采权,全部卖给了美国垄断资本家。于是一批美国人准备到陕北进行实地考察。就在此时,有个叫罗杰斯的美国人(时任德士古石油公司经理),在《美国实业发展史》这部著作中写到:“亚洲腹地,包括蒙古高原、中国大部及西藏大山脉,毫无蕴藏石油之可能”,实开“中国贫油论”之先河。翌年,美人马栋臣(即F.G.clapp)在陕北进行调查后,写出报告,明确指出:“可以预期的产油量是微不足道的”。192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E.布莱克维尔德在纽约举行的美国矿冶工程师学会上公开发表有关中国贫油的论文,即中国没有储存和开采有价值石油的条件。“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些调子,必然对中国进一步找油带来了极大的困惑。以致当时中国商人拟合办延长油矿,由于无人认股而行夭折。
尽管后来,有部分国人,仍致力于找油工作,但因条件所限,进展甚慢,甚至连1934年国民党政府实业部编写的《中华经济年鉴》中也对中国的石油前景持悲观论调,并且引用美国1920年的估计数字即中国石油储量仅相当于美国的20%做为依据。然而这种论调曾一度为陕北延长、永坪等地的再次钻井有所收获而冲淡。因之,我国地质工作者和部分有识之士,于翌年提出申请开采甘、青、新石油,并于1938年春派出有外人参加的勘查队到甘、青等地调查,其结果仍然认为希望不大而行搁置,由于勘探队内中国地质工作者有不同的看法,于是在同年底又专门组成仅有国人参加的勘查队前往甘肃玉门一带工作,终于在1939年确认老群庙是最有希望的储油构造。经过钻井,于同年5月出油。从而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贫油论”阴影的束缚。在此之后,陕北、四川、新疆等地相继发现油气,从而树立起来在我国寻找油气的信念,但真正地得到实现还是新中国建立以后才行。
世界上开采石油,最初是在中东、地中海沿岸进行的,这些地区属于海相沉积地层,根据这些地区开采石油的经验,西方一些地质学家提出了“海相生油”理论。因为当时还没有发现陆相油田的情况,许多地质学家便武断地认为,只有海相沉积才能生油,完全排除了陆相生油的可能性。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运用他创立的地质力学原理,分析研究了世界上找油经验和我国地质构造的特点;大胆地提出,找油的关键并不在于海相或陆相,而在于有没有生油和储油的条件,在于对构造规律的正确认识。李四光通过对我国地质构造的大量实地考察,发现新疆、黑龙江等省都有储存石油的地质构造,于是得出:“陆相沉积的地质构造同样有储存石油的条件”的结论。根据李四光的建议,全国开始了进行石油普查的工作,石油勘测实行战略大转移,由大西北转向东部,经过五年艰苦奋战,1960年终于发现了我国第一个大油田——大庆油田,随后又发现了大港、胜利等一系列大油田,到1963年,我国石油基本上做到了自给,“中国贫油国”的帽子被扔进了太平洋里。
上一篇:中国诗歌会的欠缺
下一篇:中国足球赛中做交易禁而难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