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舆榇出关的遗憾
左宗棠(1812—1885)字季高,湖南湘阴人,晚清封疆大使和爱国主义者。他在捍卫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维护国家的统一,抵御外侮方面,做出过杰出的贡献。
1865年,中亚浩罕国军官阿古柏入侵我国南疆,强占了天山南北大片领土,建立了“哲得沙尔”反动政权。已侵占我国大片领土的沙俄看到又有机可乘,便于1871年入侵我国伊犁地区,从此该地区的各族人民便生活在沙俄的铁蹄之下。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扩张,清廷统治集团内部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方,主张放弃新疆,集中财力以充海防之饷;以左宗棠为代表的一方,则力主收复新疆,认为此时如停兵节饷,无异于自撤藩篱,后果必然是我退一寸,敌进一尺。由于左宗棠的主张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受到舆论的拥护,所以清廷采纳了他的意见,并任命他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左宗棠从1876年夏至1878年初,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摧毁了以南疆为巢穴的阿古柏反动政权,天山南北除伊犁地区外,均告收复。沙俄侵占伊犁之初,曾虚伪的宣称:待清军肃清关内外,收复乌鲁木齐、玛纳斯各城后,将交还所占伊犁。但是,当清军果真在天山南北大捷后,沙俄便自食其言,拒不交还伊犁了。为此,清廷于1878年派崇厚出使俄国,谈判收回伊犁问题。不料崇厚在沙俄的胁迫下,竟擅自签订了以丧失大片领土和赔款五百万卢布的代价,换回几座空城的《交还伊犁条约》。这一丧权辱国的条约,受到舆论的强烈谴责。为了挽回局势,左宗棠提出“先之以议论”,“决之以战阵”的方针,并希望拼力一战,从沙俄手中收复全部失地。清廷迫于舆论压力,将崇厚治罪,改派曾纪泽赴俄谈判。同时也命左宗棠统筹军事,做与沙俄开仗之准备。
1880年5月26日,左宗棠不顾自己年老体衰,继马、步各军之后,毅然率领亲军一千多人离开肃州(今甘肃酒泉)大营,出嘉峪关向哈密进发。同时,为了表示抗俄决心,他“舁梓以行”(抬着棺材前进),做了和侵略者拚死决战的准备。历经艰难的行军,左宗棠于6月15日到达哈密,受到当地各族人民的热烈欢迎。他不顾旅途疲劳,立即着手部署军事,很快便做好了驱逐侵略者,收复伊犁的各种准备,只待清廷最后下达兵发伊犁的命令。
然而,令左宗棠极为失望和痛心的是,8月29日,他收到了召他回京的“六百里加急”廷旨。原来清廷在李鸿章的左右下,又决定于谈判中对沙俄妥协,为了压抑主战派的斗志,降旨调左宗棠回京。1881年2月24日,左宗棠由哈密长途跋涉到达北京,而这天恰好是中俄《伊犁条约》签字的日子。这一条约虽较崇厚所签《交还伊犁条约》有利一些,但仍然是一个不平等条约。所以左宗棠痛切地说:不料和议竟如此结局,言之腐心。
左宗棠舆梓出关,何等悲壮!但结局却是抗俄大计付诸东流。这完全是清廷腐败无能的政治造成的。
上一篇:左右政局的奥斯曼土耳其禁卫军
下一篇:幼童赴美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