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嫁海外的科研成果
“热热闹闹地鉴定,冷冷清清地收场。”国内一些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的遭遇并不鲜见。一些能创利千百万元的成果,由于找不到“婆”家,只好屡屡远嫁海外,造成国家的巨大损失。
在青岛市,十八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于1990年11月推出了116项科研成果转让项目,有些是鲜为人知的高技术,有些是只需少量投入就可产生经济效益的实用技术项目,到1991年3月没有一个项目成交。天津市每年大约有600项科研成果问世,其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项目因难以实现工业化生产而中途夭折。据全国四十二个部门和二十九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统计,1990年共鉴定科研成果33091项,其中已推广应用的有19354项,应用率仅占58%,那些受到冷落的项目只有一条出路了——远嫁海外。
1991年6月,新华社播发了一条引以为憾的消息,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的重要科研成果“幼畜腹泻基因工程疫苗”被一慧眼识珠的海外客商以一百万元买走。这是一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基因工程应用技术,它对幼畜腹泻死亡症具有明显的防治作用,只需在母猪产仔前注射一针疫苗,猪崽就不会患常见的腹泻症。这项技术一旦开发,将有广阔的市场和极高的效益。遗憾的是,这项在1986年曾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的成果几年之内无人问津,最后只好忍痛卖给外商。目前该外商已利用这项技术在上海建厂,准备占领中国和国际市场。
我们在痛惜之余,应着眼以下几点:
(一) 尽快形成经济依靠科技,科技面向经济的科研,生产一体化的大趋势。
(二) 国家从政策上鼓励企业尽可能采用新技术,并扶植那些暂时无力应用的企业。
(三) 调整好科技与经济的结构,克服它们之间的矛盾,使“联盟”得到巩固。
(四) 科研人员要打破行业束缚,自觉投身于经济建设,促使成果转化成生产力。
上一篇:运动场上的暴力
下一篇:远距离教育的得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