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罗克与被绞杀的《出身论》
遇罗克是北京人,中学时代就是品学兼优的学生。高中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达到了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线,但由于其出身“不好”最后竟致落选。这一生活经历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也促使遇罗克开始认真思考以“血统论”为代表的中国封建主义文化。
“文革”爆发后,在红卫兵中广泛流传着“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基本如此”的“鬼见愁”对联。以之为起端,“血统论”思潮便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在社会上付诸实践。江青、陈伯达等人对之表示支持。
遇罗克从很多与自己有相似的不幸经历的人那里意识到:“家庭出身问题是长期以来严重的社会问题”,“这个问题牵涉面很广”。“任何一个关心国家命运的人,不能不正视,不能不研究。”1966年12月,由遇罗克撰写的以“家庭出身问题研究小组”为名的油印材料《出身论》,一夜之间张贴到了北京的大街小巷,成为当时对盛极一时的“血统论”最有力的批驳。1967年1月28日,以“首都中学生革命造反司令部”名义主办的《中学文革报》创刊号,全文刊载了遇罗克的《出身论》,在全国引起震动。随后,遇罗克又先后在《中学文革报》上发表了《谈纯》、《联动的骚乱说明了什么》等多篇文章,进一步批判“血统论”。他认为,社会对人的影响要超过家庭的影响,“一切革命青年,不管你是什么出身,都应受同等的政治待遇。”《出身论》以大量的事实说明了“血统论”对青少年成长的摧残,对社会进步的扼杀,号召全社会的人们都来思考这个问题。显然,遇罗克不仅仅是在批判“血统论”观念的反动,也是在对多年来习以为常的许多以“血统论”为思想基础的政策和言行进行公开的挑战。
为此,遇罗克常常遭到要求与之辩论的人的围攻,登载过《出身论》的《中学文革报》常被人撕抢,卖报的也遭致围攻和殴打。北京市中学红卫兵组织认为:《出身论》等文章是大毒草,它代表着“一股反对翻案黑风”。1967年4月14日,由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戚本禹出面讲话,说《出身论》是“反动文章”。在强大的压力下,《中学文革报》被迫停刊。1968年,遇罗克被以“恶毒攻击”和“组织反革命集团”的罪名加以逮捕。在经过多次批斗、公审后,1970年3月5日,遇罗克被处决。
社会性质的变化并不一定与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变化相同步。当我们进入共和国时代后,大多数人的思想里仍潜伏着大量的封建毒素,这些封建毒素常常钳制人的思想、毁灭具有超前思想的生命。这就是遇罗克的悲剧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上一篇:追穷寇·遭突袭·饮败高梁河
下一篇:遭冷遇的奥斯卡金像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