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不懂外文的大翻译家
翻译即是把一种语言或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作为一个翻译工作者、翻译家,除了精通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外,还须至少熟练掌握一种外国或外民族的语言文字。可是在中国近代,在独特的历史环境下,却出了一位不懂外国语文的大翻译家林纾。
林纾(1852—1924),字琴南,号畏庐,福建福州人。出身清寒。工诗善画,在古文词方面造诣颇深。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1901年后在京师大学堂(后来的北京大学)等校任教。晚年靠译书鬻稿和卖画为生。
林纾是偶然走上文学翻译道路的。据说他四十四五岁时,一位在马江船政工程处供职的朋友怂勇他与王寿昌合译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林起初不肯,后提出要以请他游石鼓山为条件,那朋友答应了。于是在游船上开始了合作翻译的工作。不料此“书出而众哗悦,林亦欣欣”,从此一发不可收。在他后半生的二十七八年间,先后与近二十位翻译工作者合作,译出外国文学作品(主要是小说)约180来种,成为中国近代首席外国文学翻释家。林译作品囊括了英、美、法、俄、德、日、希腊、比利时、瑞士、挪威、西班牙等十余国的好几十位作家的著作。其中最重要的名家和名著有:伊索的《伊索寓言》、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塞万提斯的《魔侠传》(《唐·吉诃德》)、根据莎士比亚的戏剧改写的故事集《吟边燕语》(《莎氏乐府》)、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海外轩渠录》(《格里佛游记》)、狄更斯的《块肉余生述》(《大卫·科波菲尔》)、斯陀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雨果的《双雄义死录》(《九三年》)、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欧·亨利的短篇小说等等。林纾率先把数十种西方的世界文学名著介绍给中国读者,其功劳是不可忘怀的。
林纾不懂任何外语,翻译时由合作者口译,他根据口译者的话用文言文写成书。林纾成功的经验颇多,但失败的教训也不少,很值得后人汲取和引为鉴戒。
最大的教训是不懂外文,只好完全依赖合译者选材,结果造成他的译著中分三之二以上是二三流甚至没入流的作品;有些译著虽是一流作品,但所选的外文版本却是为少年儿童改编的通俗读本,没能准确地把外国文学的精华介绍过来,浪费了自己一些宝贵的时间与精力。同时因为是听人讲情节而译者自撰译词,译文窜改原文、删节、错误、妄加之处很多,没能忠实于原著,可訾译处相当多。有时还把很好的剧本译成了小说。林纾自己当时也意识到了不懂外语的遗憾,曾发出过“真吾生之大不幸”的感叹。
上一篇:一份捏造出来的材料
下一篇:一傅众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