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制诗的功过是非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大序中说:“诗言志”、“诗缘情”。后代人创作多遵循这条原则,讲究有事而感,有感而发,所以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说法。在中国诗歌按照这条创作原则发展的漫漫长河里,隋唐时出现了应制诗这样的旁支斜流。
应制诗是封建臣僚奉帝王之命所作或所和的诗。例如唐玄宗作了一首《途经华岳》,大臣张说、张九龄、苏颋等人就各写了一首《奉和途径华岳应制》。应制诗的诗题中,一般有“应制”或“应诏”字样,大都由帝王身边的文学侍臣写,有的甚至以此为“业”。《全唐诗》中在初唐许敬宗名下录有二十五首诗,有十九首是应制诗,比例极高。应制诗写得好,可以名利双收。唐人刘餗《隋唐嘉话》里有这样的记载:“武后(武则天)游龙门,命群臣赋诗,先成者赐锦袍。左史东方虬诗成,拜赐,坐未安,宋之问诗后成,文理兼美,左右莫不称善,乃就夺锦袍衣之。”宋之问在唐代就是靠写应制诗赢得武则天的赏识。
写应制诗,主要是为了博得皇上的欢心,说得难听一点,就是为了拍皇上的马屁。因此这类诗中一般不会出现非议朝政、评击弊端的话,内容多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皇上喜欢别人称自己是明君,就多用些汉武帝、周文王的丰功伟绩比夸皇上;皇上喜欢国安民顺,就多说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象前面提到的宋之问夺锦袍的那首诗,最后四句“先王问鼎三河固,宝命乘周万物新,吾皇不事瑶池乐,时雨来观家扈春”,既捧了唐朝的开山皇帝,又捧了武则天,把她游龙门这种劳民伤财的事说成是关心农事。当然不能否认,应制诗中也有含规戒期望之意的较好作品,但是如凤毛麟角。
从艺术上看,应制诗多是铺锦叠绣之作,词藻华丽。还拿宋之问夺锦袍的诗来看,“彩仗霓旌统香阁,下辇登高望河洛”、“微风一起同花落,仙乐初鸣瑞鸟来”、“鸟来花落纷无已,称觞献寿烟霞里”之类的诗句充斥作品中,无非是称颂武则天游龙门的隆盛景况。应制诗的艺术风格可以说是趋于“唯美”,尽词藻之能事,但由于内容空泛,艺术价值并不高。
应制诗的写作带有一定功利性,脱离现实生活,缺乏真实的感情,从而失去它的艺术价值。应制诗的教训就在于此。
上一篇: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下一篇:应该让孩子走出家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