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项羽何以乌江自刎
项羽是活跃于秦汉之际的一个重要的风云人物,他的活动,他那勇武果敢的性格,所向披靡的军事才能,使他蜚声古今。但是,这个英雄却落了个悲惨的下场,最后在“四面楚歌”声中,演了一出“霸王别姬”的悲剧而“乌江自刎”,这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是值得总结的历史教训。
秦朝灭亡之后,两位亡秦的英雄刘邦与项羽,于公元前206年至前202年,进行了长达五年的“楚汉之争”。在楚汉战争中,项羽以四十万兵力的绝对优势,被起初拥兵仅十万的刘邦击败。这是因为战争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对比,也是政治力量的对比。项羽的失败,根本原因在于他政治力量的劣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项羽没有远大的政治抱负。项羽在起义时,虽然有对秦始皇“取而代之”的雄心壮志,但是,实际上他缺乏政治头脑,没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如他进入咸阳后,“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史记·项羽本纪》),而欲成帝业的刘邦则不然,刘邦入关后,“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同上)。这种“志”之不同,也就决定了二人成败的结局各异。再如,灭秦之后,项羽面对在各地拥兵自专的“群雄”,感到做统一皇帝的困难,所以在承认现实,分封了十八王之后,便到彭城(今江苏徐州)做偏居一方的西楚霸王去了,甚至当有人劝说:“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时,项羽却“心怀思欲东归”,并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看:其目光何等短浅,所以劝说他的人称他是“沐猴(猕猴)而冠”的人(讽刺项羽徒有其表,无远见卓识)。这些都表明项羽不具备政治家的素质。
第二,不知人善任,赏罚不明,爱生疑忌。陈平批评他说:“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汉书·陈平传》)。刘邦则知人善用,听言纳谏,也善于利用项羽爱生疑忌的弱点进行离间和争取,以致一些有政治军事才能的人,如陈平、韩信都弃楚归汉,钟离昧、范增也离开了项羽,最后连项羽唯一能依恃的九江王英布,也被刘邦争取过去,并成为助刘邦破项羽的主将之一。所以高起、王陵说:刘邦“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史记·高祖本纪》)。由于两个人的政治素质不同,所以刘邦人才济济,有人为他“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有人给他“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有人为他统百万之军进行攻战,并使他能对形势保持清醒的头脑,策略对路,举措得宜。项羽恰好相反,所以刘邦由弱变强,项羽则由强变弱,最后为刘邦所擒。
第三,大失人心,众叛亲离。项羽生性残暴,又迷信自己的武力,以为自己“力拔山气盖世”,“自矜功伐”“欲以力征经营天下”,无视人民群众的力量,不争取群众。他虽然领导农民起义推翻了秦王朝,却没有吸取秦亡的教训。如关中人民受秦朝暴政的迫害最重,对秦朝官吏痛恨最深,而项羽竟把秦王朝荼毒人民的刽子手章邯、司马欣、董翳分王关中,因此遭到关中人民的反对。项羽对所下之地,也采取非常残暴的手段:进入咸阳之后,纵火焚烧秦宫室,使劳动人民的血汗结晶,珍贵的中国文化遭到巨大损害,致使“秦民大失望”;公元前205年,项羽杀死田荣后,曾“烧夷(北海)城郭、室屋,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所过多所残灭”,因而“齐民相聚叛之”(《资治通鉴·汉纪一》高帝二年)。彭城之战,项羽杀死汉兵十余万人。韩信说他:“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实失天下心”(《史记·淮阴侯列传》)。元朝郝经在《题汉王墓》诗中说:“天下苦秦又一秦,天资好杀不好仁”,“汉王才入项王来,天下尽为狼与豺”(《郝文忠公陵川集》)。这反映了项羽失人心的情况。所以,当项羽在垓下率百余人突围,行至阴陵迷失道路,向一老农夫问路时,老农夫故意指以绝路,使陷入大泽,为汉兵追及,身死事败。刘邦则相反,他入咸阳后,“与父老约法三章,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史记·高祖本纪》),大得人心,以至“唯恐沛公(刘邦)不为秦王”。历史事实表明,项羽因失人心而失天下,这一教训是惨痛的。
上一篇: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下一篇:英首相小皮特反法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