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中的粮食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里,粮食生产是摆在国家面前的头等大事。
1979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持续高速发展,到1984年,创历史最高水平。但是,1985年,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大幅度减产,由上年的4.037亿吨减为3.791亿吨,下降7%。
纵观1985年,我国农村改革进入了第二个时期,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调整产业结构和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1979年以来,由于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这就有必要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但是,由于对1985年的粮食形势估计过分乐观,认为全国粮食的总供给已经大于总需求,粮食已经“过剩”,而且由于在部分产粮区仓储饱和,发生了“卖粮难”现象,特别是由于收购粮食实行超购加价的政策,在销售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收购越多,国家财政补贴的负担越重。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对粮食统购派购制度作了重要调整,改为合同定购制。
粮食的合同定购制将农民带入了风险较大的市场性收购制,由于确定合同定购指标为790亿公斤,比1984年实际收购数减少约150亿公斤,给农民发出了如果多种国家不再多收的信号;因为粮食生产波动性较大,农民不愿承受较大的风险,而且85年物价上涨,使85年粮食合同价实际上低于85年的价格,打击了农民的种粮的积极性;由于微观政策操纵上的失误,对于国家急需的粮棉油不放开,实行严格的合同定购制——“统”,对蔬菜、水果等实行放开政策——“放”,挫伤了种粮农的积极性;由于84年的人均拥有粮食395公斤,离2000年的目标年人均800—1000斤的下限仅差10斤,使人们产生了“粮食过关”的思想,遂将资金重点投入工业生产,特别是乡镇企业的发展夺去了农业的大量资金和人力。
1985年粮食大减产,除了有些地方灾情较重外,透过粮食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大幅度下降的现象,由上可以看出,若干新出台的经济政策,特别是粮食合同定购价格低,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大,使粮食的比较利益下降,这是造成粮食大减产的深层内因。
1986年后,由于政府重视,并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使粮食生产有所回升,到1989年,粮食总量已接近1984年水平。
回顾1979年来粮食生产实践,给我们以深刻启示。
1984年以前粮食生产飞速发展,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一系列农业政策的制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科技的发展及资金、人力、物力投入的增加。
1985年粮食生产大滑坡,再一次给中国粮食问题敲响了警钟,它再一次证明,粮食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历史进程中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也是长期未能解决好的一大难题。
1985年后,我国粮食生产缓慢回升,但仍未达到历史最高水平,虽然1989年粮食总产量接近1984年,但人均占有量却大大低于1984年水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粮食问题,将是长期笼照在中国大地上的阴影。
上一篇:阴影中的微光
下一篇:音乐天才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