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驱者的沦落
湖畔派,是18世纪末英国的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团体。组成这个团体的三个成员(华兹华斯、柯尔律治和骚塞)曾长期卜居英国北部幽僻的威斯木尔兰郡的湖畔山区,“湖畔派”便是因此得名。1800年,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再版序言中发布了英国浪漫主义运动宣言,明确主张“所有的好诗都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将论辩的锋芒指向古典主义的矫揉造作和唯理主义。湖畔派诗人们很好地实践了这一创作主张,他们在诗中采用新的题材,新的韵律,诗句自然流畅、音韵优美,表现出深刻而细腻的自然感受和对普通人困苦生活的深切同情。湖衅派的创作开启了一代诗风,拉开了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大幕。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湖畔派诗人寄情山水,规避积极的斗争生活,正当盛年时创作力就开始衰退。思想上的保守偏见、创作上的僵化使他们无力将浪温主义文学运动引向高潮,甚而成为这场运动继续向前发展的障碍。
湖畔派诗人在创作上陷入困境是不足为怪的。他们长期居住在偏僻的湖区,远离波澜壮阔的社会现实,消息闭塞,这导致他们的政治热情不断消退,早年为之奋斗的革命理想也化为乌有。只有在恬静和谐的大自然中他们才能找到精神的慰藉。于是,他们开始致力于描写远离现实斗争的题材,讴歌宗法式的农村生活和自然景物,描写神秘而离奇的情节和异国风光,美化封建的中古。到后来他们的思想更加保守,惧怕改革,要求维持现状、维护狭隘的自身利益,因而向当权集团靠拢。华兹华斯和骚塞先后被英国官廷封为“桂冠诗人”,堕落成为革命的叛徒。另一位湖畔派诗人柯尔律冶,只写出一首独创的浪漫主义长诗和两个著名的片断,在创作上就止步不前了。他们的诗歌,从内容到形式都急剧退步,走向末流。
19世纪初,英国新一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等兴起。他们一方面继承了湖畔派诗人的优秀成分;另一方面又自觉反对湖畔派的保守倾向,使浪漫主义诗歌开始走出偏僻的湖川山林,开始摆脱自我陶醉或悲观厌世的消极倾向,而投入到欧洲人民争取自由解放与民族独立的历史洪流中,写出许多不朽的杰作,将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最终推向了高潮。
上一篇:先秦乐论的偏颇
下一篇:兴兵不义·民心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