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涛何能止于平淡——苏轼的《和陶诗》
凡一代文学大家,其艺术创作的渊源都很复杂,不易寻得清楚,因为他们都善于汲取先贤甚至时贤长处为己用,使之成为自己艺术创作的血肉。大文豪苏轼同样如此。他的诗风能明显看出吸收融合李白、杜甫、韩愈诗歌的风神。同时,“乌台诗案”后,他的诗风一方面保持了豪放、旷达的风貌,另一方面又开始了对陶渊明、谢灵运、韦应物、柳宗元“简古”“平淡”诗风的追求,其中特别关爱陶渊明。苏轼曾把自己躬耕的东坡比作陶渊明的斜川,并把陶诗《旧去来兮辞》隐括诗词之中。从黄州时期一直到岭南,苏轼学陶诗、和陶诗象一组旋律或一组色调,在他后期诗作中逐渐加强,加浓,苏轼对陶诗的评价也随之达到了至高程度。苏轼以为“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诸人,皆莫及也”,还以为“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洲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评韩柳诗》)。苏轼推崇陶诗,并以陶渊明诗歌的题材内容与自己生活环境情趣相似者次韵追和,力求“不愧渊明”。如贬居惠州“衣食渐窘”而作的《和陶贫士》;“迁居合江楼”而作的《和陶移居》等。不仅如此,苏轼和陶诗从语言、表现方法直到艺术风格都刻意求似。如《和陶旧园田居》之三,便“极平浅而有深味,神似陶诗”(《纪评苏诗》卷39);《和陶和刘柴桑》即“真朴似陶”(《纪评苏诗》卷41)。黄庭坚说过:“东坡在扬州《和陶饮酒》亦是如之所作,至惠州《和旧园田》六首乃与渊明无异。”(《王直方诗话》引)苏轼视自己的和陶诗为得意之作:“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吾。……吾前后和其诗凡一百有九篇,至其得意,自谓不愧渊明。”(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追和古人,苏轼是有意创格,这符合他一贯的创新精神。而且用陶诗原韵,仿渊明诗风来反映现实生活,许多和作体现了诗人的真情实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在整个苏诗创作中,苏轼的和陶诗不免显得有些笨拙。苏轼个性气质豪放旷达为主,而且他内在的儒家济世的理想抱负至老也未泯灭,每每“见事有不便于民者,不敢言,亦不敢默视也。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庶几有补于国”(苏辙《东坡墓志铭》)。虽然苏轼在艺术上力求平淡风格,但他的个性气质却难为平淡。钱仲联先生便认为苏轼“不难于超迈豪横,而他所神往的那种‘高风绝尘’的境界,转觉有难于措手之感。”苏轼和陶诗没能充分表现自家的精神风格,没能达到应有的艺术高度。
上一篇:心存叛逆·不战而亡
下一篇:忻口会战的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