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口会战的失利
忻口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华北最重要的战役之一。
忻口是晋北通向太原的门户,是保卫太原的最后一道防线。1937年9月,日军占领大同。10月,开始了以攻占太原为目标的作战。中国军队为保卫太原,组织了忻口会战。
这次战役,双方都投入了相当兵力,中国军队调集16个师,编组为3个兵团,配置于以忻口为中心两侧山地,进行防御会战。日方板垣征四郎指挥五、六万人,在飞机、重炮、战车掩护下猛攻。中国守军抵抗达20天之久,歼敌三、四万,自身损失在10万人以上。创华北战场大举歼敌之纪录。中共军队115师、120师、129师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作战。日军被中国军队阻挡在忻口。
在战略上中国守军是被动的。日军占领石家庄后,分兵沿正太线西进,日军连陷娘子关、阳泉、榆次、逼近太原。忻口的中国军队苦战兼旬,加以晋东的态势。遂仓惶南撤,原拟退至太原以北阵地,配合保卫太原。但在日军追击下,未能进入阵地,损失惨重,即渡汾河西逃。
中国军队在忻口战场,短暂顶住了敌人的进攻,却负出了几倍于敌人的牺牲。晋东的战事使忻口防御战功亏一篑,未得全功。
抗日战争初期,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单纯防御战,必然失利,总是防不胜防,不管阵地如何坚固,总有薄弱环节被敌攻破。要战胜敌人就要有适应新形势的作战方式,在广阔的战场上,实行运动战,迅速进、退,集中、分散,而不能打深沟高垒、层层设防、专靠防御工事,天险的阵地战。
上一篇:心涛何能止于平淡——苏轼的《和陶诗》
下一篇:悬浮于高空的文学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