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和他的《复活》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十九世纪所有伟人中最复杂的人物”(高尔基语)。他一生从事文学创作的时间长达六十多年,其中从1863到1899年先后写出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通过历史事件、家庭关系以及地主和农民间的矛盾,描写沙皇俄国的社会生活,从中深刻反映出他以宗法社会为基础的农民世界观的矛盾:一方面无情揭露沙皇制度和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一方面宣传对恶不抵抗,想以“自由平等的”小农社会来代替沙皇制度。他的《复活》,即是他长期进行思想艺术探索的良好总结。也是他对俄国地主资产阶级社会批判最全面、深刻、有力的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女主人公玛丝洛娃,是一个生在牛棚、三岁丧母后就沦为地主的“半养女、半家奴”的女人。她一生极为不幸,刚长大成人就被贵族少爷聂赫留朵夫践踏、遗弃,被逼无奈做了娼妓,又蒙冤入狱并被判刑流放到西伯利亚。自私堕落的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看到玛丝洛娃受审,忽然“良心发现”,为营救玛丝洛娃,他到处奔走,因营救未成,他又决定陪她一块去流放。善良的玛丝洛娃为此深受感召,便更深地爱上聂赫留朵夫,还为了不拖累他的前程,玛丝洛娃拒不和他结婚。小说成功的地方在于:它通过男女主人公复杂的经历,描写了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社会生活,撕下了贵族资产阶级的“一切假面具”,强烈控拆了从外省到首都,从地方到中央,整个俄罗斯帝国的国家机器、官方教会、社会制度经济基础和伦理道德等,都成了囚禁和残害人民的监狱。但小说本身也生动地说明,由于作家思想上存在矛盾,也为作品带来明显的艺术缺欠。在思想上,他于谴责地主资产阶级暴力的同时,也否定了人民革命的暴力,于反对官方教会的同时,又鼓吹“清洗过的新教会”。他虽不赞成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但也不“反对地主土地占有制”。他幻想“好老爷”发善心,把土地“恩赐”给农民,强化“饶恕一切人”、“爱敌人”等等错误思想的宣传。在艺术上,由于加多了宗教道德说教和大量抄写《福音书》上的有关言词,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小说的艺术感染力,使小说的艺术结构也受到了明显的破坏。
一个赢得了全世界进步人类敬仰的大作家,如果他思想上存在矛盾的话,也不可避免地要给他的作品带来令人遗憾的艺术缺欠。
上一篇:托勒密不仅剽窃他人成果而且伪造数据
下一篇:投放市场的不合格产品——明代前后七子复古文学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