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放市场的不合格产品——明代前后七子复古文学的创作
明中叶以后,为当时一般文士所推重的是弘治年间兴起的前七子和嘉靖年间兴起的后七子的复古文学运动,可以说,当时的正统文坛是这前后七子的天下。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创作理想:文必秦汉,诗必汉魏盛唐。他们企图通过模拟秦汉散文和汉魏盛唐诗而达到振兴明代雅文学的目的。
前七子重模形,即句拟字模;后七子侧重模神,即模仿古人作品的神韵。他们以为,文学之“法”就存在于古人的作品之中,若想领悟文学之“法”,须通过模拟这一途径,其初衷绝非以模拟代替最终的创作,而是将其作为学诗的一种手段,正如谢榛所说:“学诗者当如临字之法……久而入悟,不假临矣。”(《四溟诗话》卷二)“临”是为了最终“不假临”,掌握了“法”之后便可任己变化,有自己的创作风格了。但不幸得很,正如王世贞所言:“若寻端议拟以求日新,则不能无微憾。”(《艺苑卮言》卷七)只不过“微憾”不微,七子们在具体创作实践中,不同程度地将学诗当成了写诗,只“拟”而不“新”了,将不合格的“产品”,大量投放市场,模拟反成了他们的“创作”特色。他们留下大批的仿秦汉、仿盛唐的诗文古董,备受后人的嘲笑和指责。这与他们生前那么热切而执着地从事模拟的“创作”,赢得阵阵的采声,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
这次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模拟是不会产生优秀作品的,这不是文学创作的正路。
上一篇:托尔斯泰和他的《复活》
下一篇:投机政治家吕不韦的结局